食用菌種植采用的原料大都是稻草、鋸木屑、玉米芯、棉籽殼等當地的一些農業廢棄物,采摘后的廢棄菌筒又可制成有機肥料來種田、種果、種菜,其生產周期大多在農民冬閑期間,它是一項典型的循環利用、節能生態、互補增效的生態農業。
近日,筆者來到湖南永州市楊村甸鄉嶺口村新型姬菇種植示范場,看到大棚內一垛垛的菌筒整齊排列碼放,菌筒兩端幼嫩的蘑菇生長喜人,菇場工人正在有序忙碌著,有的摘菇,有的拌料,有的接菌種……一名叫蘇小娟的農民告訴我們,她經過短期的農業技術培訓后到場里打工,月收入約1200-1500元,像這樣在家門口打工可以照顧家里,不擔誤農事,比外出好多了。
為了更好地在永州冷水灘區推廣食用菌種植技術,引導產業規模化發展,冷水灘區農業局和科技局聯合在楊村甸鄉和牛角壩鎮開展了2期特色職業農民培訓班,培訓學員120余名,培訓期間,聘請了江華縣專業技術老師和本地有10多年磨菇種植經驗的大戶,圍繞食用菌種植這一主題,采取理論培訓與實踐指導相結合的方法向農民傳授技術,學員學成之后立馬可以“受聘上崗”,不僅為當地食用菌種植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人力資源保障,同時也讓農民在家門口輕輕松松把錢賺了,實現產業發展和農民就業的“雙贏”。(胡燕飛 龔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