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云南頻道9月14日電(王研)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國和出口國。在人們營養保健意識不斷增強的今天,新鮮和綠色無公害的產品已成為主流。專家認為,中國食用菌行業要生產與國際接軌的高質量產品,工業化和標準化是根本出路。
無標準生產一直是制約食用菌行業發展的主要瓶頸。一些廠家一味追求短期利益,盲目擴大產量卻不重質量,造成產品在國外市場的信譽度下降,產品大量積壓。遼寧省朝陽市食用菌研究所所長、大連全禾菌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永昶提出,要想打破目前的尷尬局面,就必須實行標準化生產,對食用菌生產的全過程嚴格按標準控制,提高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
劉永昶認為,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中國食用菌產業一直在手工化、作坊式、分散的小農水平上徘徊,這樣的生產方式混亂無序,容易生產假冒偽劣的產品,且抵御風險能力差。傳統的栽培技術和生產方式幾十年不變,科技含量低、生產力落后造成整個行業發展停滯,效益低下。想解決這些問題,向工業化生產轉變是必然趨勢。
他還談到,雖然多年來整個行業不斷探索食用菌工業化、標準化生產的模式,相繼引進了多條西方工業化生產線或投資興建大型菇廠,但失敗和虧損告終的占了多數。近年一些地區還采用日本、臺灣模式,工廠化生產金針菇,但由于投資大都在2000萬元--5000萬元之間,成本太高而難以在國內推廣,一些企業進退維谷,有的甚至靠國家補貼維持。這樣的情況下,打造適合中國國情,投資少、耗能低,能生產更多品種的標準化菇廠已成為迫在眉睫的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