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云南頻道9月14日電(王研)經過20年的發展,中國已成為食用菌生產第一大國,2001年食用菌產量達781萬噸,占世界總量的65%,2002年產量876萬噸,產值408億元。但是,仍有眾多的制約因素影響著食用菌產業的發展,使得該產業走向國際大市場之路屢屢受阻。
在尋找中國食用菌產業難以挺進國際大市場的原因時,業內人士認為,中國食用菌行業自身存在不少問題。首先是保護與開發的矛盾日益尖銳,由于該產業較大程度依賴于資源,過量采挖、破壞環境等因素使可持續發展面臨困境,吉林省松茸產量就從年產上百噸減少到了現在的不足30噸;種源方面市場也比較混亂,菌種老化、退化和低劣問題嚴重,形成了"摘桃人多,種樹人少"的惡性循環;加工上仍未形成標準化加工,目前無論是粗加工還是深加工,都是低水平重復,其深度和廣度都急需提高;此外市場流通雜亂,整個市場處于無序競爭中,慣用價格戰、以次充好、收購壓級壓價、銷售抬級抬價的手法,沒有形成一個強勢品牌;生產方面基本上分散在千家萬戶,規模小、條件差、科技含量低;還有人才素質有待提高、產品未經國際認證等種種因素,都制約著整個產業的發展。
此外,中國食用菌在出口方面也面臨嚴峻形勢。近年來國外市場經濟不景氣,干品、鮮品銷量增長緩慢,加上國外的綠色壁壘,使得產業擴大國際市場十分困難。而且中國食用菌安全問題比較突出,農藥殘留和有毒有害物質殘留嚴重超標,安全標準體系不完善,不能適應國際市場對食品安全的要求。2002年日本大肆宣揚中國農產品"農殘超標",2002年僅7月份美國就扣留了來自中國有害物超標的蘑菇產品85批,2003年春節香港衛生部門指責國內出口的香菇全部含有致癌甲醛,新加坡、北美等國家紛紛取消訂單,一系列事件加上國內外新聞媒體的渲染,使得這些地區消費量下降,價格難以復原,消費者信心受到打擊。
中國食用菌協會會長顧二熊分析,從全國來看食用菌的生產發展很不平衡,西部地區發展尤為緩慢。此外食用菌在科研、產品質量、產品價位、深加工等領域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相當差距。要把這個產業做大做強,還需要不斷努力,繼續拼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