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畝地能種植黑木耳12000棒,平均一棒純利潤在1.5元以上,好的能達到近2元,種上兩三畝,一年怎么也能掙個五六萬。”談到黑木耳種植,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西湖鎮銓元村支部書記丁為彥打開了話匣子。
丁為彥還是西湖鎮黑木耳合作社會長,是西湖鎮最早搞黑木耳種植的人之一。據他介紹,最早村里一個在東北種黑木耳的人回家試種,結果收成很好,村里的人就逐漸也學著種,慢慢發展到現在的規模。目前,全鎮有8大黑木耳基地,26個專業村,260個黑木耳種植大戶,產量連續三年位居全省鄉鎮前三位,被省經濟學會評為“山東黑木耳產業第一鎮”。今年,全鎮預計黑木耳種植規模3000萬棒,產值可達7200多萬元。
不僅如此,在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合作社還注冊了“十八垛”商標,并申報通過了省級綠色食品認證。該鎮還積極把“日照黑木耳”申報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目前國家工商總局已經接受了申報材料,預計近期將評審通過。
西湖的黑木耳目前已經打開了銷路,東北、省內滕州等地的客商慕名而來,現金收購。據常年從事黑木耳購銷生意的客商評價,西湖鎮的黑木耳品質好,較之東北黑木耳不但一點不遜色,在品質上還高于東北黑木耳。特別是秋木耳,品質更是上乘。
丁為彥介紹說,種植黑木耳關鍵在接種菌棒和澆水兩個環節。把菌種接種到菌棒的過程一旦處理不好,就容易造成出菌少或者不出的現象,給種植戶造成損失。而在種植環節中澆水的時間、澆水量更要精確控制,以保證黑木耳的產量和品質。在黑木耳采收環節,必須搶時間,忙的時候要雇很多人幫著干活,也為農村富余勞動力帶來了收入。
在黑木耳種植初具規模后,丁為彥還瞄準了發展現代產業鏈條。他說,如果能有企業來投資建廠,利用現代化設備,統一菌棒接種,統一產品加工、分級、包裝、銷售,不但能大為減少生產環節的技術風險,還可以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加收入。“我們有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種植基地,自己加工包裝后供到商場超市,肯定要比現在批發給客戶掙得多。”
丁為彥還是西湖鎮黑木耳合作社會長,是西湖鎮最早搞黑木耳種植的人之一。據他介紹,最早村里一個在東北種黑木耳的人回家試種,結果收成很好,村里的人就逐漸也學著種,慢慢發展到現在的規模。目前,全鎮有8大黑木耳基地,26個專業村,260個黑木耳種植大戶,產量連續三年位居全省鄉鎮前三位,被省經濟學會評為“山東黑木耳產業第一鎮”。今年,全鎮預計黑木耳種植規模3000萬棒,產值可達7200多萬元。
不僅如此,在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合作社還注冊了“十八垛”商標,并申報通過了省級綠色食品認證。該鎮還積極把“日照黑木耳”申報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目前國家工商總局已經接受了申報材料,預計近期將評審通過。
西湖的黑木耳目前已經打開了銷路,東北、省內滕州等地的客商慕名而來,現金收購。據常年從事黑木耳購銷生意的客商評價,西湖鎮的黑木耳品質好,較之東北黑木耳不但一點不遜色,在品質上還高于東北黑木耳。特別是秋木耳,品質更是上乘。
丁為彥介紹說,種植黑木耳關鍵在接種菌棒和澆水兩個環節。把菌種接種到菌棒的過程一旦處理不好,就容易造成出菌少或者不出的現象,給種植戶造成損失。而在種植環節中澆水的時間、澆水量更要精確控制,以保證黑木耳的產量和品質。在黑木耳采收環節,必須搶時間,忙的時候要雇很多人幫著干活,也為農村富余勞動力帶來了收入。
在黑木耳種植初具規模后,丁為彥還瞄準了發展現代產業鏈條。他說,如果能有企業來投資建廠,利用現代化設備,統一菌棒接種,統一產品加工、分級、包裝、銷售,不但能大為減少生產環節的技術風險,還可以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加收入。“我們有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種植基地,自己加工包裝后供到商場超市,肯定要比現在批發給客戶掙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