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半個月,白木耳就可以收成了。”9月5日,福建省屏南縣熙嶺鄉大洋食用菌基地,43歲的張天果指著雞蛋般大的白木耳,高興地對記者說。
在熙嶺鄉熙嶺村,一提起二女戶張天果,村民無不豎起大拇指,因為他白手起家,靠種植食用菌闖出一條致富路,成為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2008年,在外打拼多年的張天果毅然返鄉,和其他兩個計生戶一起,在熙嶺鄉塘后村開辦了大洋食用菌生產基地。基地占地100畝,一年兩批生產白木耳50萬袋,杏鮑菇14萬筒,黑木耳7萬多筒,年產值超過100萬元。
“一個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張天果致富不忘鄉親。獨子戶張小珠的丈夫遭遇車禍落下了殘疾,不能下地干活。張天果主動邀請她到基地打工,每月有2000多元收入,逐步擺脫困境。塘后村10多位計生姐妹到基地打工后脫貧。張天果還主動為種植戶免費提供技術指導、信息互通以及銷售渠道。在他示范帶動下,塘后村食用菌產量從2008年的100萬袋上升到750多萬袋,并輻射周邊甘棠、屏城等鄉鎮。
在熙嶺鄉熙嶺村,一提起二女戶張天果,村民無不豎起大拇指,因為他白手起家,靠種植食用菌闖出一條致富路,成為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2008年,在外打拼多年的張天果毅然返鄉,和其他兩個計生戶一起,在熙嶺鄉塘后村開辦了大洋食用菌生產基地。基地占地100畝,一年兩批生產白木耳50萬袋,杏鮑菇14萬筒,黑木耳7萬多筒,年產值超過100萬元。
“一個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張天果致富不忘鄉親。獨子戶張小珠的丈夫遭遇車禍落下了殘疾,不能下地干活。張天果主動邀請她到基地打工,每月有2000多元收入,逐步擺脫困境。塘后村10多位計生姐妹到基地打工后脫貧。張天果還主動為種植戶免費提供技術指導、信息互通以及銷售渠道。在他示范帶動下,塘后村食用菌產量從2008年的100萬袋上升到750多萬袋,并輻射周邊甘棠、屏城等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