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長治縣佛爺山下,陶清河旁,坐落著西池鄉小河村。它外形恰似盆地,被人們形象地稱為“聚寶盆”。
過去,小河村有座煤礦,一直是村民的生活之源。2005年,小煤礦整頓關閉后,靠慣了煤的小河村民走到了十字路口。小河村黨支部書記鄭文玉說:“村里的煤礦關閉后,本村人紛紛離開煤礦外出打工。從此,全村人的觀念發生轉變,開始謀求新的出路。”小河村也從此走上了一條新的發展之路。
隨著外出打工的興起,小河村出了一批創業致富的能人。他們中有的搞建筑,現如今成立了建筑隊;有的從事運輸業,組成了專業運輸隊;有的在外做生意,在城里開起了大商店。
在小河村一家蔬菜超市里,店主鄭廣蘭和我們聊起了他們一家人的生活。鄭廣蘭和丈夫早年在外打工,后來,用打工賺的錢,夫妻倆回鄉辦起了蔬菜店。鄭大姐樂呵呵地說道:“我昨天進的蔬菜一天就賣完了,生意還不錯。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都喜歡吃新鮮蔬菜,我們家的生意越來越紅火了。”
現年31歲的鄭朝陽是長治縣大棚栽培香菇的第一人,通過發展特色產業,走出了一條特色種植致富之路。十幾年前,剛剛大學畢業的鄭朝陽去沁源食用菌開發公司當了一名出納,憑著扎實的基礎知識和虛心學習的態度,通過幾個月的勤學苦研,他逐漸掌握了香菇種植的關鍵技術。于是,回鄉創業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的念頭在他的腦海里閃現了出來。
隨后,鄭朝陽回到了家鄉小河村,并在親朋好友的支持下投資6萬元,于2000年4月在本村建起6座大棚搞香菇種植。如今,鄭朝陽種植的香菇已經賣到了東火、惠豐、紫坊等農貿市場,產品供不應求,生意也越來越好。鄭朝陽的母親喜滋滋地告訴我們:“一年我家能賺個十幾萬吧,現在每斤香菇批發價得5、6塊錢,市場價差不多賣到7、8塊錢。俺和老伴兒平時也不干啥,就是給兒子打打雜。”通過多年的摸索,鄭朝陽已熟練掌握了大棚香菇種植技術,在他的帶動下,村里種植香菇的人越來越多了。下一步,鄭朝陽打算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把香菇產業打造成小河村的新名片。
過去,小河村有座煤礦,一直是村民的生活之源。2005年,小煤礦整頓關閉后,靠慣了煤的小河村民走到了十字路口。小河村黨支部書記鄭文玉說:“村里的煤礦關閉后,本村人紛紛離開煤礦外出打工。從此,全村人的觀念發生轉變,開始謀求新的出路。”小河村也從此走上了一條新的發展之路。
隨著外出打工的興起,小河村出了一批創業致富的能人。他們中有的搞建筑,現如今成立了建筑隊;有的從事運輸業,組成了專業運輸隊;有的在外做生意,在城里開起了大商店。
在小河村一家蔬菜超市里,店主鄭廣蘭和我們聊起了他們一家人的生活。鄭廣蘭和丈夫早年在外打工,后來,用打工賺的錢,夫妻倆回鄉辦起了蔬菜店。鄭大姐樂呵呵地說道:“我昨天進的蔬菜一天就賣完了,生意還不錯。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都喜歡吃新鮮蔬菜,我們家的生意越來越紅火了。”
現年31歲的鄭朝陽是長治縣大棚栽培香菇的第一人,通過發展特色產業,走出了一條特色種植致富之路。十幾年前,剛剛大學畢業的鄭朝陽去沁源食用菌開發公司當了一名出納,憑著扎實的基礎知識和虛心學習的態度,通過幾個月的勤學苦研,他逐漸掌握了香菇種植的關鍵技術。于是,回鄉創業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的念頭在他的腦海里閃現了出來。
隨后,鄭朝陽回到了家鄉小河村,并在親朋好友的支持下投資6萬元,于2000年4月在本村建起6座大棚搞香菇種植。如今,鄭朝陽種植的香菇已經賣到了東火、惠豐、紫坊等農貿市場,產品供不應求,生意也越來越好。鄭朝陽的母親喜滋滋地告訴我們:“一年我家能賺個十幾萬吧,現在每斤香菇批發價得5、6塊錢,市場價差不多賣到7、8塊錢。俺和老伴兒平時也不干啥,就是給兒子打打雜。”通過多年的摸索,鄭朝陽已熟練掌握了大棚香菇種植技術,在他的帶動下,村里種植香菇的人越來越多了。下一步,鄭朝陽打算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把香菇產業打造成小河村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