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9年的部分“問題”菌種還沒處理
![]() |
去年10月,時任會長的唐某“失蹤”,全州縣食用菌協會也就人去樓空了
有人說,“廣西食用菌要看桂林,桂林食用菌要看全州,而全州食用菌要看紹水。”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食用菌種植在全州的興盛。
食用菌的種植是一件很花錢的事,從基礎設施、引進菌種到栽培技術,都要比其他農作物花費更大。一直以來,全州的食用菌種植戶都與當地銀行關系密切。菌農們從銀行獲得資金支持,發展種植業,同時助推當地銀行業的繁榮。
但最近,全州180多戶菌農卻拒絕歸還當地農行、信用社貸款480余萬元,讓人出乎意料。
是什么原因,讓菌農們甘冒喪失信用、得罪“財神”的風險,自斷今后資金支持之路?
1 拒絕還貸的菌農
“我們去催還貸款,他們(指菌農)有的講無力還貸,有的竟然講問題出在我們銀行身上!”全州縣農村合作銀行稽核監察部的調研員蔣華在接受采訪時連聲感嘆。
他介紹,2009年7月,該行集中向全州縣紹水、龍水、咸水、才灣、永歲、兩河、蕉江等7個鄉鎮的一批菌農提供貸款支持。
現在仍拖欠貸款不還的180多戶菌農,向銀行貸了480萬余元,
從2010年4月以來,銀行多次派人下鄉催討還貸,但這批菌農卻拒絕還貸。
“比如龍水鎮,當年種香菇的菌農共貸款73萬元,至今一分錢本金沒收回,只收到個別菌農歸還的利息。”
“我們每次去,他們都講問題出在我們身上,把我們搞得莫名其妙。”蔣華說,“他們說,要是銀行當時不貸款給他們,就不會發生現在的事了。”
當地農行辦公室主任鄭巖也向記者介紹說,他們向菌農催討貸款的情況也和農村合作銀行差不多。
俗話說:有借有還,再借不難。菌農為何不愿還貸呢?到底發生了什么事,讓他們覺得銀行當初不該借錢給他們?
永歲鄉一些菌農告訴記者:“因為廠方和食用菌協會的工作失誤,我們種香菇失敗了,現在基本生活都成問題,哪有錢去還貸款?”
記者了解到,菌農所說的“工作失誤”,指的是廠方突然撤走技術人員、中止技術服務,再加上有些批次的菌種有問題,造成不長菇或出菇量少。
但這和銀行有什么關系呢?
有菌農向記者透露:“我們種菇失敗,和食用菌協會的前會長唐某有很大關系,我們又沒法找他算賬,就想通過不還貸款,讓銀行去把唐某逼出來,因為當初我們貸款時,是協會和唐某作的擔保。”
看來,在菌農們和銀行之間,縣食用菌協會和會長唐某是一個關鍵環節。
2 食用菌協會的冷清
近些年,廣西食用菌生產發展很快,從2006年開始總產量僅次于福建省,已排在全國第二位;而廣西食用菌協會最近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區2010年度食用菌產量、產值前三名分別為桂林、南寧、來賓。
對此,業內人士稱,“廣西食用菌要看桂林,桂林食用菌要看全州,而全州食用菌要看紹水。”
所以,2004年成立的全州縣食用菌協會,牌子就掛在紹水鎮。這里曾是紹水鎮上很熱鬧的一個去處,協會會員在這里培訓,來來往往的客商在這里收購、加工食用菌。
7月22日上午,記者來到紹水鎮。鎮政府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多年來,紹水鎮因食用菌產量多而被譽為“桂北食用菌大鎮”,去年,全鎮種食用菌的農戶有8200多戶,種植總面積超過了320萬平方米,約占全縣食用菌種植面積的三分之一。
在鎮上的“全州縣食用菌協會”門口,記者卻看到鐵門被一把大鎖鎖著,大門旁邊堆著一些樹蔸,上面爬滿了牽牛花。
協會的“培訓學校”、“會長辦公室”、“電腦室”等牌子還在,但里面的房間卻大多空著。
新任的全州縣食用菌協會會長唐獻金告訴記者,協會今天的冷清,主要與2009年180多戶農戶種香菇失敗了有關。
“當時唐某任協會會長,我是副會長之一,”唐獻金說,“為菌農提供貸款擔保的協會也受到了影響。”
“去年10月,唐某突然"失蹤",協會的辦公用品也大多不見了,協會工作幾乎處于癱瘓。”唐獻金有些黯然地說。
縣農業局局長唐一兵介紹說,該協會的現狀已引起縣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重視,目前縣里、鎮里正采取措施,爭取讓協會的工作盡快正常開展起來。
此外,為消除不利影響,縣里將抓好今年1000畝秋冬菇連片種植示范基地建設,現已派工作組進駐紹水。
3 一次失敗的種植
記者多方設法,在外地一處建設工地見到了“失蹤”大半年的全州縣食用菌協會前會長唐某。
唐某沒有避諱記者的采訪,他坦言,種食用菌使他脫貧致富,也使他一貧如洗,前不久,妻子也跟他離了婚。
唐某說,他從1988年開始種植食用菌,2004年與另外4人發起成立了全州縣食用菌協會,會員達到3000多人,遍及全縣18個鄉鎮,帶動全縣2.2萬多戶菌農。
“2009年5月,縣里組織我們到外地考察食用菌種植技術,隨后以協會名義與浙江省縉云縣華東香菇保鮮廠簽訂《香菇產銷合同書》,約定由廠方提供菌種、技術服務,并以最低保護價收購鮮菇。”唐某說。
接著,協會為180多戶菌農擔保,向銀行貸款480萬余元。
“在合同約定期間,有部分菌種確實有問題,廠方明顯有責任。”唐某說,但協商沒有結果,于是協會在2010年10月將廠方告上法庭,此案現在還沒有最后審結。
但唐某也認為,菌農們在這次種香菇失敗中,也有一定責任。
“比如香菇到了采收期,菌農卻想等香菇再長大些才出售,而廠方則要求適時采摘,在遭菌農拒絕后,他們就撤走了技術人員,菌農則"暫扣"廠方冷藏車,導致后來香菇無人收購,出了問題又沒有技術指導,損失越來越大。”
“受了損失的菌農就圍攻毆打我,在永歲、蕉江等地,我挨打了幾次。”唐某說,這次“失蹤”主要是躲避追打,另外也想打工掙點錢。
“等條件成熟時,比如法院的判決有了結果,我一定會露面,給菌農們一個說法。”唐某說。
4 農村專業協會的“瓶頸”
一個曾經轟轟烈烈的食用菌協會,如今門庭冷落;一個曾經是農民致富帶頭人、極受歡迎的能人,如今卻為了躲避鄉親們的問責而遠走他鄉。這種極端的變化,折射出現實中農村專業協會的生存狀態。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自2007年7月1日實施以來,我市農民專業協會迅速發展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達1590家,直接帶動農戶14.71萬戶,引進農作物新品種703個,建立各種高產示范點252個,獲得“綠色食品”標志產品45個。
這其中,桂林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動功不可沒。記者注意到,在《桂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就明確指出,要“全力推進全民創業,充分利用商會、協會等社會組織的優勢,在招商引資、抱團發展、壯大產業等方面發揮作用”。
在全州縣,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也一直對農民專業協會、合作社的健康發展很重視,想方設法創造條件,為農民增收奠定基礎。
“去年,各個協會會員的家庭,比沒有加入協會的農民家庭增收近4000元。”全州縣工商局唐學義局長告訴記者,2009年種香菇失敗的菌農其實在當年全縣2.2萬多戶菌農中所占的比例還不到1%,那只是偶然的個案,而且他相信這些菌農的維權問題最終是肯定能得到妥善解決的。
確實,活躍在桂林農村的這些協會,不管規模大小,他們都有各自的章程,在產、供、銷上因地制宜形成了自己一套管理方式,即“民辦、民管、民受益”,有效地解決了農民單槍匹馬闖市場難,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的事情,促進了農業增效,也加快了農民增收的步伐。
但這些協會發展壯大到今天,其所面臨的“瓶頸”問題需要我們正視。
這個“瓶頸”就是協會各方的誠信問題。
全州縣食用菌協會前會長唐某說,按照協會和菌農的合同約定,雙方履行合同后,協會確實能得到一定回報,但這個過程要求雙方都要講誠信,否則就會影響到農民對協會的信心。
“所以我認為,在這次協會與廠方及農民的糾紛中,菌農、廠方、協會誰都不是贏家。”唐某說。
該協會副會長周命松也認為,在農民專業合作社蓬勃發展的形勢下,專業協會與農民之間都應遵守誠信原則,這是維護專業協會健康發展的最重要環節。
他說,2009年他曾介紹興安的幾個菌農從該協會購進60畝菌種,但后來沒有發菌,菌農因此認為協會不講誠信。
雖然后來經自治區和市里的專家調查認定不發菌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不按時種植以及天氣原因的影響等,但菌農們還是因此對協會失去信任,最后經法院判決才解決了問題。
靈川縣潭下鎮東頭村老秦告訴記者,幾年前他經縣水果辦介紹購進一批“黃花梨”種植,果樹掛果后卻是“雜梨”,在協會、鎮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協調下他得到了部分損失賠償,后來又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嫁接了黃花梨,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損失。
老秦說,個別單位和個人不講誠信不要緊,只要協會尤其是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給予重視,一旦出現不講誠信而發生的利益沖突,也會盡快得到妥善解決。
5 需要互信互助的“途徑”
回頭來看,在這次菌農拒絕還貸的風波中,最委屈的莫過于放貸的銀行了。農民不還貸,擔保人又“失蹤”,銀行資助農民發展生產的一片誠意也被農民們誤解,讓銀行方面感到“憋屈”。
事實上,這場拒絕還貸風波所涉及的480多萬元,在整個全州當地涉農貸款中只是滄海一粟。
據了解,僅全州農行去年就發放涉農貸款2.5億多元,收回貸款1.4億多元;而全州農村合作銀行去年發放涉農貸款11.4億多元,收回貸款近9億元。
可見,這些銀行與當地農民的關系仍然密不可分,雙方的互信互助仍良好地維持著。
這兩家銀行的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發放涉農貸款是他們的主要業務也是主要任務之一,一方面農民發展經濟需要資金,另一方面農民富裕了又能促進金融事業的繁榮,只有互相依靠、講誠信,才能實現“雙贏”。盡管中間出了一些小問題,但瑕不掩瑜,他們會繼續堅定不移地支持當地農民發展生產,盡最大能力為農民朋友提供生產資金。
現代農業的建立,與以往的小農經濟截然不同,它更依賴科學的社會化分工和合理的社會化合作,更依賴先進的農業技術和各種與農業生產有關的社會條件。因此,現代農業對資金的依賴性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烈。全州農村合作銀行去年發放涉農貸款11.4億的數據,證明了銀行加農戶的合作模式是我們走向現代農業、幫助廣大農民更快致富的好途徑,這樣的途徑,值得農民朋友去悉心呵護。
相信,那些拒絕還貸的菌農,在走出“種香菇失敗”的陰影、處理好和有關廠家的糾紛后,最終會欣然走回到與支持他們的銀行互信互助的路上來。
短評: 致富路上切忌因噎廢食
陸汝安
長期以來,傳統的小農經濟的特點是分散、規模小,而農業又很大程度上是一個靠天氣吃飯的產業。因此,小農經濟不管在抵御氣候風險方面,還是在抵御市場風險方面,能力都很脆弱。在風云變幻的市場面前,消息閉塞、資金短缺、種養規模小的農民,即使在風調雨順的年份,也有可能會被市場撕得粉身碎骨。
而通過“協會+農戶”或者“公司+農戶”這樣的模式,將原來分散的、小規模的農戶整合到一起,統一采購,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銷售,抵御氣候風險、市場風險的能力都大為提升。可以說,這是在現有市場經濟環境中,對傳統小農經濟的有益改良。
當然,這樣的模式能夠成功,是建立在農民和協會互信基礎之上的。誠信是市場經濟的基石,是市場經濟得以運轉的前提,沒有誠信,市場經濟就會坍塌。“協會+農戶”這樣一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誕生出來的小農經濟改良模式,同樣對誠信有著極高的要求。
過去的小農經濟,由于規模小,各自為戰,在運行中呈現出來的特點,往往是各打各的小算盤,或者走一步看一步,守信然諾的契約精神,在這種氛圍中難以培育成熟。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協會+農戶”或“公司+農戶”模式,農戶往往跨村越鄉,規模很大,在采購、銷售、種養等方面,也對協會和農戶有更多專業化的要求,協會和農戶作為經濟意義上的“市場人”,一切行動都必須通過契約來規定,違反合同者,則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因此,全州菌農和協會出現的糾紛,并不是因為“協會+農戶”這種模式不適合了,恰恰是因為在運轉的過程中,協會和農戶對于建立在誠信之上的這種模式還多少有些水土不服。我們現在還無法判斷到底誰是誰非,但有一點是很明顯的:只要雙方信守契約,只要是在法律的框架內,糾紛總是可以解決的。
我們希望這起糾紛能夠盡快得到妥善處置,同時也希望當地的菌農不要因噎廢食,對“協會+農戶”的模式失去信心。相信,在有關部門的協調下,在雙方的友好溝通中,全州食用菌的種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協會+農戶”的模式在自我糾錯中也能得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