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從2006年從資陽搬到雙流縣金橋鎮昆山農業基地,尹春龍已經種了5年的香菇,在當地有著“香菇王子”的美稱。然而7月23日上午那場暴風雨中,他家17個香菇種植大棚頂蓋全部被吹翻,初步估計損失接近30萬元。一家三口忙碌了近一個星期,田地里依然一片狼藉。
回憶:風雨后香菇園成沼澤地
7月23日上午的那場大風,只用了幾分鐘就將尹家的17個大棚頂蓋全部吹翻,伴隨而來的暴雨又讓12畝香菇園瞬間變成一片沼澤。
17個大棚中,2個正在長香菇,4個是菌種培養棚,另外11個棚里的菌包也即將開始長香菇。尹家的香菇一年兩收,冬夏各一次。然而,預備夏季上市的4個大棚幾乎全軍覆沒,4個菌種培養棚被淹,又影響到冬季的收成。
尹春龍的父親尹一軍算了一筆賬:香菇種植基地共有8萬多個菌包,一個菌包可以賣5元左右,總價值40萬元。經過搶救,還剩2萬多個菌包,“初步算下來,損失30萬元。”
遭遇:一星期內大棚數度被淹
7月23日后,香菇基地周圍的河溝也紛紛暴漲,排泄不及的雨水,全部倒灌流入尹家的香菇園。這讓正在忙著搶救香菇菌包的尹家,幾近抓狂。“外面的水倒灌,大棚里的水基本就排不出去”。
這條只有30厘米寬、不到半米深的排水溝,“雨大的時候,溝都淹得看不見了”。
損失并沒有到此為止,隨后的幾場雨,讓尹家的搶救工作一次又一次停滯。“挖一點,又遭淹一點,看不到個盡頭。”
盡管收效甚微,但一家人依然不敢停下,一鋤頭、一鏟子,一點一點盡量減小損失。
感動:志愿者幫忙清理香菇園
除了種香菇,尹春龍還是共青團四川省委應急志愿服務總隊的一名志愿者。得知消息后,昨日一早,隊長周小華帶著13名志愿者隊員前來幫忙。
看到香菇園一片狼藉,周小華禁不住“埋怨”尹春龍:“咋不早點說呢?”而尹春龍想到的是,眼下時值雨季,所有的志愿者都在做雨情應急訓練和準備,不想麻煩大家。
其實,一個星期前,與香菇園一同受災的,還有尹家的房子。房頂的石棉瓦被吹掉不少,屋里處處開天窗,“還是村上干部帶人幫忙把房子重新修整了一下,我們實在忙不過來了”。
昨日下午6點,忙碌了一整天,志愿者們終于將香菇園清理完畢。
他的心事>>> 重建大棚缺口10多萬
5年來,尹春龍從未遭受過如此大的麻煩。他分析說,主要是因為大棚架子都是竹架,成本便宜,但牢固性太差,他打算以后將所有的大棚全部改為鋼架。
但改造的費用卻讓他十分傷腦筋。17個大棚如果全部改造,大約需要10萬元,這還不含工人的工錢,“估計至少也要1萬左右。”
今年年初,尹家剛向銀行貸款30萬元,全部投到了香菇園里,本想著等賣掉今年的香菇,就可以順利還貸。
而現在,站在排水溝里,停下鏟子,尹春龍擦擦鼻子上的泥漿,一臉茫然。“下一步,不好說,反正能搶(救)的先搶(救)出來。以后,我也不曉得咋整。”
官方回應:建議搬到統一大棚區
農戶受災后,當地干部也到現場了解了情況。昨晚,天府早報記者聯系上金橋鎮黨委書記彭朝明,對于尹春龍等種植戶的損失,他表示“天災確實難防”。
彭朝明同時透露,7月連續的暴風雨,造成金橋鎮不少農業種植戶不同程度受災。目前,金橋鎮正在加緊做農田排水疏通工作,同時加強雨季防范工作。
對于農戶提出的能否根據菌類蔬菜的特殊性搭建瓦房,彭朝明表示,按照國土資源管理辦法,昆山農業基地的土地性質屬于農耕用地,不能做硬化處理,因此,確實無法建瓦房。
彭朝明建議,從事菌類種植的農戶可以搬到鎮上集中修建的大棚蔬菜區,“穩固性會好得多,只是每年每畝地要多出500元的大棚租金。”不過,對于集中修建的大棚具體在何處、是什么樣的結構,以及是否適合菌類種植,彭朝明并未給出明確回復。
人物資料:尹春龍
四川資陽人。共青團四川省委應急志愿服務總隊志愿者。
汶川大地震發生后次日,普通農民尹春龍徒步到達映秀鎮先后救出多名被困群眾,被授予“全國抗震救災模范”等榮譽稱號。
同步播報>>>受災的不止他一戶受災的不止這一年
7月23日與尹家一同在暴風雨中受災的,還有一田之隔的劉勇和何強兩家雞菌種植戶。因為大棚搭建得比較結實,兩家損失稍小,“估計每家六七萬元。”
風雨中,劉勇家6個雞 菌大棚被吹翻3個。而截至昨日,劉勇跟何強家的雞菌種植園外還空著幾個架子,這些都是原本打算搭上頂蓋投入使用的,但現在,“不敢搭了,等到下半年雨水少點再說”。
地勢太開闊遇大風只有等到被吹
劉勇回憶,去年12月,他家的雞菌大棚就被揭過頂,只是情況不如這次嚴重。
劉勇是已經種了20年菌類蔬菜的老手了,為什么搭的大棚,還總是要被吹翻呢?他分析,是因為這塊地太開闊了。“以前我們是在東升鎮旁邊,周圍建筑比較多,很難有起大風的條件。”而現在,周圍都是成片的開闊地,“來大風,就只有等到被吹,找不到擋的。”
建瓦房遇阻損失大農戶萌生退意
接二連三的風雨襲擊,相鄰的幾家農戶都感覺有些吃不消。
“我們種香菇、雞不比那些種花菜萵筍的,菌類都"嬌氣"得很,太陽曬不得,雨淋不得,但是像現在這個樣子,我們確實惱火。”
劉勇曾找過村里,能否不搭大棚改建穩固性能更好的瓦房。但被告知,昆山村作為集中農業基地,土地性質屬于農耕用地,不能建瓦房。
如今,無論劉勇、何強還是尹春龍都很迷茫:繼續做下去,“就只能每年碰運氣,大風大雨這種東西說不清楚的”。搬走?才搞了一年,投入的幾十萬還未見回報,“錢就全部打水漂了”。
如果再遇到這樣的天災,就“卷鋪蓋走人”,劉勇說。
焦點關注>>>農產品買保險大部分公司不愿意做
自然災害給農民種植戶帶來不可預見的慘重損失,那么,農戶們能否通過提前買保險來規避風險呢?
彭朝明說,昆山村作為集中農業基地,農作物種植規模巨大,為了幫助農民規避風險,鎮上也曾經考慮過這個問題。但和保險公司具體接觸后發現,困難重重。“農業受天災影響密切,風險太大,好多保險公司不太愿意做這塊。”
彭朝明的說法得到業內人士的印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稱,就其了解,成都目前涉足農業保險的公司只有法國安盟、人保財險、華農財險這三家。
因為周末的原因,截至發稿時,天府早報記者未能聯系到上述三家公司負責人。
敬請關注>>>別讓農民流汗又流淚
天災不可預料,農民的風險能否通過保險規避?能否讓農民辛苦一年以后,不至于流汗又流淚?今日,天府早報還將就此繼續追蹤。
(記者蔣超攝影華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