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24日,筠連縣騰達鎮的5名村官以“抱團”的模式,在騰達鎮的“大學生村官創業園”內成立了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創業示范的夢想。
創業示范——說起簡單做起難!2010年年初,當趙艷把想“創業示范”的想法向鎮政府匯報后,得到了鎮領導的支持,而選擇一項適合自己的項目成為了她的第一道難題。“經過考察學習,我們認為食用菌這個項目適合騰達鎮的氣候與環境,而且食用菌經濟價值好,前景也不錯。”
有了項目,趙艷購買了幾包木耳種菌包,開始了自己的試驗種植。她每天都樂呵著,想著自己的種菌包,然后再看著它們長出木耳,一天天長大。但是,現實的狀況很快就一棒子把趙艷從夢中敲醒,她遭到了家人的反對,家里人認為一個女孩子,如果創業種植木耳將是很辛苦的打拼;而且,社會這潭水,到底有多深,又怎會是一個剛從學校畢業的女孩子能夠知道的。
“家里人開始不支持,但是看見鎮黨委政府都十分支持我,最后拗不過執拗的我,還是答應了,還給了我一筆錢用于啟動項目。”但是,除了家里給的錢,趙艷想做大項目還是不夠,于是她找到了同鎮的向光武、侯會群、劉小兵、徐曉強4名村官。“當時趙艷找到我,我也很猶豫,我畢竟剛從學校出來,也沒什么積蓄,一下子拿這么錢來,有點困難。”2008年開始擔任騰達鎮海燈支部副書記的大學生村官侯會群說。但是,同樣的“帶頭示范”的夢想,讓5名村官握起了拳頭。
當5名村官創業而資金短缺的消息被鎮領導獲悉后,他們獲得了支持。“為了支持大學生村官創業,最后我們特事特辦,每人‘借’給了他們一筆創業基金1萬元。”騰達鎮黨委書記張芳說。
啟動資金有了,但是園區建設的土地問題又成為了橫在村官們創業面前的一道坎。在騰達鎮書記黨委書記張芳支持下,趙艷想到了自己所在的春風村的“土地入股分紅”的產業發展模式,最終園區建設順利解決了土地問題。
2010年5月24日,趙艷等人籌措資金10萬余元,成功注冊了騰達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趙艷也兼職成為了合作社的理事長。合作社采取“政府引導,企業牽頭,多戶參加,入社自愿”的原則,村民以土地折現和現金入股的形式組建而成,以種植木耳為主,帶動其他食用菌發展為輔,并逐步發展到食用菌產品的開發、加工、銷售。合作社從制種到配料、裝袋、滅菌、接種、菌袋培養再到出菌管理、烘干銷售一條龍生產模式,為社員提供菌種、菌棒、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產量和質量。目前該專業合作社有會員68名。并且在去年底,合作社已成功注冊了“姑酥坊”木耳商標。
“首期投資因技術不到位,管理沒有經驗,造成木耳、平菇產量偏低,最后只賣了6萬塊錢,虧了5萬多元。”趙艷介紹,第一次生產失敗后,村官們沒有氣餒。在該鎮黨委政府的關心幫助下,大家先后到青川、綿陽等食用菌生產基地參觀學習種植技術。
“今年我們再次籌措資金140余萬元,建起了占地達40畝的食用菌生產基地,種植菌包達40萬個。投產后,預計可收干木耳80噸,按當前市場最低收購價12元/斤計算,收入可達192萬元。”有了技術知識和去年失敗的教訓,村官們的底氣更足了。趙艷說,小小的木耳每天都成長著,也伴隨著他們5個人一起成長,大學生村官創業,創的不只是單純的金錢,而是希望,是村民們的希望,也是5個年輕人的希望。
“創建大學生村官創業園區,就是為了鼓勵和支持大學生村官積極投身于新農村建設,確保大學生村官引得來、留得住、干得好;同時,希望通過2到3年的努力,使有志創業的大學生村官至少掌握一項創業技能,并形成一個創業孵化基地。”騰達鎮黨委書記張芳說,趙艷的這種大學生村官“抱團”創業模式,無疑是大學生村官創業的一種創新模式。(張擇君 何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