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宜賓縣李場鎮石壩村一老農發現疑似蟲草麥角菌科植物,其干燥的蟲草體與菌座相連而成,全長9~12厘米,蟲體如三眠老蠶,長3~6厘米,粗約0.4~0.7厘米。表面棕黃色,粗糙,背部有許多橫皺紋,腹部有8對足,中間4對足較明顯,其特征如蠶體,質輕而脆,易折斷,斷面類白色,周邊顯深黃色,斷面心內充實。
記者將該野生蠶體植物送往當地有名的幾個老中醫辨認,幾名老中醫均認為是麥角菌科真菌冬蟲夏草,是寄生在蛾科昆蟲幼蟲上的子座及幼蟲尸體的復合體。
據悉,冬蟲夏草均為野生,生長在海拔3000米至5000米的高山草地灌木帶上面的雪線附近的草坡上。而李場鎮位于宜賓縣中部的淺丘地區,海拔在280—500 米之間,屬川南小盆地。為何在四面環山、氣候冬暖夏熱的李場鎮會出現疑似“冬蟲夏草”,有關專家正在考證。而疑似“冬蟲夏草”的藥效和藥用價值,記者已將其送上級有關部門化驗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