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日,初起的夏季風擷著花香和鑼鼓鞭炮聲,遼寧省朝陽縣大廟鎮錦赤公路旁彩旗飛揚,朝陽“萬棚萬戶百億元有機黑木耳產業工程”暨遼寧全禾菌業食用菌高新產業園奠基儀式隆重舉行。朝陽縣長曹以民主持儀式,朝陽市長王明玉、市人大主任閆紹昌、朝陽縣委書記馮國剛光臨講話并執鍬奠基,朝陽市及市轄各縣、市、區領導到會祝賀,項目基地的職工群眾500多人出席大會。遼寧全禾菌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永昶發言,向與會領導和嘉賓做了工程項目與園區建設介紹。
“萬棚萬戶百億元有機黑木耳產業工程” 將帶動朝陽市5萬戶10萬人5萬大棚進行標準化有機黑木耳栽培,建成黑木耳產品貿易、技術交流、文化傳播中心,打造世界黑木耳總部經濟,實現產值105億元,利稅31億元。
該項目是朝陽市百萬畝設施農業的配套延伸和效益倍增項目,將打造集液體發酵制種、工廠化菌包生產、農戶出耳、精深加工、品牌銷售、循環利用、技術交流、科普教育、博覽觀光為一體的有機黑木耳產業集群,形成一個完整、科學、生態、綠色的黑木耳產業鏈。正在建設的全禾菌業食用菌高新技術產業園是“萬棚萬戶百億元有機黑木耳產業工程”項目的龍頭和孵化器,將為該項目提供“液體制種技術”、“標準化菌種菌包生產線”等系列配套科研成果。該項目得到省、市、縣各級領導的高度關注和重視。省長陳政高、副省長趙化明分別就項目規劃與實施聽取匯報,并就加快進程作出指示。
近年來,朝陽市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把發展設施農業作為老工業基地改造和經濟振興的重點,新建100萬畝溫室大棚。2011年初,朝陽縣政府在多次考察了解全國黑木耳產業形勢,了解全禾菌業科研成果推廣狀況后,決定以朝陽縣為中心,依靠朝陽特有的資源、氣候以及省政府援朝新建的“百萬畝溫室大棚”條件,建成萬畝(1億袋)有機黑木耳栽培加工基地,采用遼寧全禾菌業有限公司技術模式,實施“萬棚萬戶百億元有機黑木耳產業工程”。
黑木耳是著名山珍,“素中之葷”,天然保健食品,傳統出口商品。黑木耳人工栽培源于中國,而黑木耳現行生產技術源于朝陽。中國黑木耳產量占世界98%,而全國80%的黑木耳生產技術與菌種出自遼寧全禾菌業有限公司。其“塑料袋地栽黑木耳技術”曾列為科技部《國家級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已在全國推廣50多萬畝,年產20多萬噸,產值200多億元。
該項目采取“菌包廠+農戶” 的產業化分工模式,通過工業化、標準化提升改變傳統手工作坊式黑木耳生產方式。生產基地選定原料充分、環境清凈鄉鎮,在青山綠水百道川內全封閉管理,全程不用農藥、化肥、激素、除草劑,產品達到有機標準。采取統一生產標準、統一供種、統一管理、統一指導,農戶分散種植,龍頭企業集中收購的“四統、一分、一集中”管理機制。帶動朝陽地區100個村5萬棚5萬戶10萬人,通過有機黑木耳產業致富發展。在100個村建100個標準化黑木耳菌包廠,每個菌包廠年產菌包1000萬包,每個菌包廠供應500個農戶(每個農戶一個大棚);每個農戶一個普通大棚,棚內半畝保護地,棚外半畝裸地,棚內種菇催耳芽,棚外裸地栽木耳,年栽培2萬包,產值7萬元,純收入3萬多元。全部產品集中收購,加工成數十種食品、保健品,統一品牌,統一認證,銷往全國和世界各地。建成國際黑木耳大市場、黑木耳技術交流中心、黑木耳博物館與文化交流中心,打造世界黑木耳總部經濟,全國黑木耳產業龍頭,成為朝陽地區經濟增長和新農村建設的亮點。(王德林 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