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寧明縣那楠鄉,有這么一群返鄉自主創業的小伙子,他們依托山區自然資源優勢,率先建立起寧明縣第一個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黑靈芝、茯苓、天冬等中藥材生產,闖出了一條山區致富的特色路子。領頭人便是農凱峰。
2006年,農凱峰在廣東打工5年回家過春節,在南寧停留期間,他在廣西藥用植物園看到許多培植的食用菌,讓他駐足良久。“家鄉有廣袤山林土地,氣候適宜,發展黑靈芝等中藥材得天獨厚呀!”
幾經周折,他找到了在廣西藥用植物園負責黑靈芝培植技術指導的專家——廣西大學農學院微生物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斌,數次懇求,虛心求教。劉教授破例答應幫助這位農家子弟在家鄉建立一個黑靈芝生產基地。
2007年春節,農凱峰獨自一人背著鋤頭、扛著鐵鏟,在那陶村貫路屯自家2畝多的責任山上忙個不停,踏遍周邊村屯,多方尋找來培植菌種用的800多塊楓木進行細心修砍,并用自己打工掙來的錢購買回了第一批400袋菌種。
在劉教授的悉心指導下,當年下半年,這批黑靈芝試產成功,純收入達到2萬多元。
“一人致富不算富,眾人創業鋪富路”。農凱峰決心把家鄉年輕人帶動起來。很快,從上海、廣東、浙江、福建等地打工返鄉的20多名青年聚集在農凱峰周圍,到2009年底,以黑靈芝為主的中藥材種植戶已達28戶。
如何推廣種植經驗,開拓流通渠道?在農凱峰的牽頭下,大伙兒籌集注冊資金1.5萬元,2010年8月15日,“寧明縣紅楓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終于揭牌。有了合作社這個平臺,農凱峰他們深入各村屯宣傳發動,舉辦中藥材種植知識講座,無償提供技術服務,實行保價收購。至今,他們發展的會員達58戶,涵蓋7個行政村,分散種植黑靈芝120畝,茯苓1500多畝,天冬20多畝,實現產值200多萬元,區內外客戶開始慕名前來洽談和購買。
農凱峰表示,他們將用兩到三年時間,在全鄉13個村(社區)發展中藥材種植3000畝。
2006年,農凱峰在廣東打工5年回家過春節,在南寧停留期間,他在廣西藥用植物園看到許多培植的食用菌,讓他駐足良久。“家鄉有廣袤山林土地,氣候適宜,發展黑靈芝等中藥材得天獨厚呀!”
幾經周折,他找到了在廣西藥用植物園負責黑靈芝培植技術指導的專家——廣西大學農學院微生物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斌,數次懇求,虛心求教。劉教授破例答應幫助這位農家子弟在家鄉建立一個黑靈芝生產基地。
2007年春節,農凱峰獨自一人背著鋤頭、扛著鐵鏟,在那陶村貫路屯自家2畝多的責任山上忙個不停,踏遍周邊村屯,多方尋找來培植菌種用的800多塊楓木進行細心修砍,并用自己打工掙來的錢購買回了第一批400袋菌種。
在劉教授的悉心指導下,當年下半年,這批黑靈芝試產成功,純收入達到2萬多元。
“一人致富不算富,眾人創業鋪富路”。農凱峰決心把家鄉年輕人帶動起來。很快,從上海、廣東、浙江、福建等地打工返鄉的20多名青年聚集在農凱峰周圍,到2009年底,以黑靈芝為主的中藥材種植戶已達28戶。
如何推廣種植經驗,開拓流通渠道?在農凱峰的牽頭下,大伙兒籌集注冊資金1.5萬元,2010年8月15日,“寧明縣紅楓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終于揭牌。有了合作社這個平臺,農凱峰他們深入各村屯宣傳發動,舉辦中藥材種植知識講座,無償提供技術服務,實行保價收購。至今,他們發展的會員達58戶,涵蓋7個行政村,分散種植黑靈芝120畝,茯苓1500多畝,天冬20多畝,實現產值200多萬元,區內外客戶開始慕名前來洽談和購買。
農凱峰表示,他們將用兩到三年時間,在全鄉13個村(社區)發展中藥材種植300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