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才二十六歲的張云,年年外出做苦力掙錢,妻子在家種地看管孩子,一家四口擠在50多平米的土墻瓦房內,過著十分清貧的日子。1998年底,他上街購買平菇,看到平菇失水變得沒有精神。他想,如果自己栽種就為市場提供新鮮平菇,并且好賣。想到就要行動,張云帶著借的800元錢,只身前往漢源縣九襄鎮,跟隨朋友學種平菇。材料的裝包、消毒、下種,每一個環節都得細心,他虛心學習,朋友毫不保留地教授,并讓他親自操作,經過二十天的學習,他完全能獨立操作,這才心懷感激地離開九襄鎮回到家鄉。
回鄉后,張云就開始因陋就簡種平菇。親戚支持下東拼西湊地籌集到1900元錢,僅夠買種菌用的材料,連粉碎材料的錢都沒有,只得在同村村民那里欠賬粉碎。不足60平米的房屋,他家本身就很擁擠了,但為了種菌子,又騰空一間小屋作為種菌子的房間,材料消毒、裝袋、下種,每個環節都小心謹慎,張云清楚自己的經濟承受力,不能虧損,也虧損不起,就這樣,第一批平菇試種成功,并賺1000多元。賺錢不多,但一家人看到了希望,妻子更加支持他種蘑菇、金針菇、香菇,大膽地向信用聯社貸款5000元,第一次小規模地生產食用菌。種食用菌7年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和經驗,張云和妻子商議擴大種植規模,以9萬元的價格購買改造村里面的酒廠,把三百多平米的酒廠改造成食用菌作坊,住進酒廠改造的小房間,老房子也利用起來種食用菌。
2010年,新華村開展新農村建設,張云響應縣委、政府號召,投資六萬多元將自己低矮瓦房改造成樓房,建房依然考慮栽種食用菌,采取樓下住人、樓上種菌,并搭建簡易消毒灶,開始新一輪的蘑菇栽種。副縣長劉玉光在新村建設中,發現張云不僅僅是把房屋建設一新,還為產業發展做好了準備,肯定了張云不跟風發展養豬的做法,贊成張云穩步發展的思路,號召整個新華村村民學習張云找準自身發展優勢,拓寬經濟收入路子。
張云從千余元起家,經過數十年打拼,發展到擁有二十余萬元資產,從不思考享受,始終是只考慮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對此,記者近日采訪張云時問他“有了錢,咋只想著擴大蘑菇、香菇、金針菇種植場地,而不擴大改造住房呢?”張云笑起來“只要有個遮風擋雨的地方就行了!”“發展這么多年,你在發展家庭經濟中,最大的感悟是什么?”“不跟風,對市場要有預見性。發揮自身優勢,不能貪大、冒進,要穩步發展。”“你不準備發展壯大?”“當然有這種思想。先占領甘洛縣的菌類市場,再考慮向縣外銷售或者是和企業聯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