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一大早,家住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新度鎮下橫山村菇農陳文梅就接到黃石鎮和平村的種糧大戶陳風萍的電話。陳風萍今年種植200多畝蔬菜,他通過電話預訂了陳文梅5000平方米的“蘑菇糞”作肥料。
發展生態農業,利用生產資源已成為荔城區農業發展的一種“時尚”。該區水稻種植面積大、稻草也多。稻稈被許多種植蘑菇的農民派上了新用場,成為種蘑菇的主要原料。蘑菇栽種后的廢菇料又是種菜的好材料,可謂一舉多得。新度鎮是當地種植蘑菇傳統鎮,有11個專業村,4000多戶家庭種植蘑菇,從業人員12000多人,食用菌生產栽培面積達150多萬平方米。150多萬平方米的蘑菇生產可用4萬多畝水稻面積的稻稈。種糧戶把稻稈以每公斤0.25元的價格,賣給種菇戶。種菇戶又把種菇后的廢料以10元一噸賣給種糧戶作為稻田、種菜、種瓜的肥料。據不完全統計,僅今年種植蘑菇150多萬平方米,采摘后剩余的菇糞通過循環利用,可為菇農增加收入400多萬元。
發展生態農業,利用生產資源已成為荔城區農業發展的一種“時尚”。該區水稻種植面積大、稻草也多。稻稈被許多種植蘑菇的農民派上了新用場,成為種蘑菇的主要原料。蘑菇栽種后的廢菇料又是種菜的好材料,可謂一舉多得。新度鎮是當地種植蘑菇傳統鎮,有11個專業村,4000多戶家庭種植蘑菇,從業人員12000多人,食用菌生產栽培面積達150多萬平方米。150多萬平方米的蘑菇生產可用4萬多畝水稻面積的稻稈。種糧戶把稻稈以每公斤0.25元的價格,賣給種菇戶。種菇戶又把種菇后的廢料以10元一噸賣給種糧戶作為稻田、種菜、種瓜的肥料。據不完全統計,僅今年種植蘑菇150多萬平方米,采摘后剩余的菇糞通過循環利用,可為菇農增加收入4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