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鞍山市達道灣經濟技術開發區寧遠鎮張忠堡村菇農劉強家院內一片忙碌,五六個村民圍在一臺攪拌機旁進行菌棒裝袋,劉強則站在一個大蒸鍋邊對菌棒進行加熱。“這茬又種正了,每天早晨采完就賣,現金結算,等于天天坐家領工資,這一早又賣了600來斤。”劉強笑著說,他現在正忙著為下茬香菇準備菌棒,等菌棒加工出來放到大棚里三四天就可以接種了。
從土里刨出更多的錢來,不再靠天吃飯,是農民最大的愿望。近年來,鞍山市委、市政府把發展設施農業作為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突破口,并將設施農業任務指標列入縣(市)和市直部門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全力打造全國設施農業最強市和農民增收示范市。正是因為有了這一明確的目標,鞍山市越來越多的農民成為設施農業的受益者。
據鞍山市農委種植處處長李繼瑩介紹,目前,全市從事設施農業的農戶已達20余萬戶,設施農業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達到60%以上,“全年增加設施農業面積20萬畝”是今年政府確立的又一目標。
“這大棚是政府建好按成本價給咱的,省去了買建材、求工等不少麻煩事呢。”劉強一邊用手拍打著蒸鍋上的塑料測量蒸鍋壓力,一邊笑著說。劉強說,開始做大棚那陣最擔心的是蘑菇的銷路,沒想到沒多久村里便成立了合作社,蘑菇的銷路根本不用發愁,“早晨剛摘完蘑菇,合作社收蘑菇的車就開到家門口了,只要坐家數錢就成了。”
為解決農戶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今年寧遠鎮特地聘請了技術人員為農戶進行技術知識解答,并采取組織觀摩學習等形式對生產戶進行培訓,促使生產能手快速成長為“土專家”。
“我們村現在有300多棟大棚,幾乎一半的人都不種大田了,靠天吃飯早已變成了歷史。”劉強說,“天天領工資、季季是農忙、一座大棚一桶金”是他們村農民新生活的真實寫照。
從土里刨出更多的錢來,不再靠天吃飯,是農民最大的愿望。近年來,鞍山市委、市政府把發展設施農業作為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突破口,并將設施農業任務指標列入縣(市)和市直部門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全力打造全國設施農業最強市和農民增收示范市。正是因為有了這一明確的目標,鞍山市越來越多的農民成為設施農業的受益者。
據鞍山市農委種植處處長李繼瑩介紹,目前,全市從事設施農業的農戶已達20余萬戶,設施農業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達到60%以上,“全年增加設施農業面積20萬畝”是今年政府確立的又一目標。
“這大棚是政府建好按成本價給咱的,省去了買建材、求工等不少麻煩事呢。”劉強一邊用手拍打著蒸鍋上的塑料測量蒸鍋壓力,一邊笑著說。劉強說,開始做大棚那陣最擔心的是蘑菇的銷路,沒想到沒多久村里便成立了合作社,蘑菇的銷路根本不用發愁,“早晨剛摘完蘑菇,合作社收蘑菇的車就開到家門口了,只要坐家數錢就成了。”
為解決農戶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今年寧遠鎮特地聘請了技術人員為農戶進行技術知識解答,并采取組織觀摩學習等形式對生產戶進行培訓,促使生產能手快速成長為“土專家”。
“我們村現在有300多棟大棚,幾乎一半的人都不種大田了,靠天吃飯早已變成了歷史。”劉強說,“天天領工資、季季是農忙、一座大棚一桶金”是他們村農民新生活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