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原先生長在野外的珍稀食用菌――杏孢菇,經過上海源綠食用菌專業合作社三年來的試種獲得成功,并摸索出一套成熟的栽培技術,將推廣種植形成產業規模。
走進浦東新區大團鎮邵村村“源綠食用菌合作社”,只見菇房里一排排菇床像超市里的貨架一樣,架上擺滿杏孢菇菌袋,菌菇紛紛探出潔白的身子,長得碩大嫩白,煞是喜人。合作社“掌門人”劉軍說,杏孢菇原先是生長在野外的一種珍稀食用菌,近年來被科技人員發現引入實驗室研究,開始探索人工馴養栽培。2008年10月,劉軍得知福建已開始人工栽培杏孢菇的消息后,立即前往實地考察,發現這是一種菇體肥大、肉質鮮美、營養豐富的食用菌,具有很好的市場開發前景。他就從當地引進了這一新品菌種回到家鄉進行試種。
“源綠”是當地的食用菌生產龍頭企業,擁有食用菌菌種廠、食用菌研發基地、珍稀食用菌生產基地。經過2年的摸索實踐,采用床架式栽培杏孢菇獲得了成功。在成功掌握栽培技術的基礎上,2010年劉軍開始向菇農推廣。許多農戶得知信息后紛紛前來參觀咨詢,劉軍總是不厭其煩地進行介紹指導。在浦東高橋鎮、大團鎮和奉賢、嘉定、金山等地已發展了10多個杏孢菇栽培基地,帶動了20多戶菇農參加種植,每戶分別種植5000至10000包菌棒。這一菌菇新品在市場上一亮相就很受人們歡迎,每公斤可賣到16元,價格高于蘑菇、草菇、姬菇等。不僅豐富了市場上的菌菇品種,讓市民品嘗到了珍稀的杏孢菇,也成為菇農增收致富的“新秀”。
劉軍說,杏孢菇營養豐富,富含多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且口感極佳,具有很好的開發價值。今后將進一步推廣這一新品種,帶動大家共同致富。同時,他將與科研部門合作,探索研究杏孢菇周年化生產技術。杏孢菇屬廣溫型菌菇,出菇期為11月至翌年4月,因此生產量受到制約。他正在探索研究利用設施栽培,通過人工控制溫度、濕度和最佳的菌菇棒原料配制,實現杏孢菇周年化生產,為杏孢菇產業化、規模化生產打基礎。(特約通訊員:陳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