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山野生紫蘑菇。資料圖片
新消息報3月25日刊發(fā)《專家呼吁開發(fā)賀蘭山紫蘑菇》報道后,人工種植賀蘭山紫蘑菇的話題引起熱議。然而此時,一個對賀蘭山紫蘑菇最有發(fā)言權的專家團隊卻保持沉默,原來,他們是在思忖――
3月29日,這個專家團隊的帶頭人賀永喜打破沉默,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披露他們探索賀蘭山紫蘑菇人工種植的經(jīng)歷。
人工種植遠比想象的困難
在國內(nèi),多年研究賀蘭山紫蘑菇的專家團隊只有兩個,一個是包頭師范大學的幾位教授“組成”,另一個則是寧夏本土的——目前任銀川市農(nóng)科所副主任的賀永喜和他的團隊。
與賀蘭山紫蘑菇打了20年交道的賀永喜,談起紫蘑菇總有說不完的話題。上世紀90年代初,當時還在銀川市食用菌研究所工作的賀永喜第一次注意到賀蘭山紫蘑菇:在內(nèi)蒙古阿拉善左旗,他發(fā)現(xiàn)市場上銷售的烘干賀蘭山紫蘑菇,一公斤能賣到160元,這讓他對賀蘭山紫蘑菇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回銀后,他和另外3個同事成立課題組,開始研究賀蘭山紫蘑菇能否人工種植。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賀蘭山紫蘑菇的人工種植遠比想象的困難。從1991年到1995年,他們多次嘗試人工種植賀蘭山紫蘑菇,都以失敗告終。經(jīng)過思考,賀永喜和他的團隊決定先摸清賀蘭山紫蘑菇的生長環(huán)境。從1995年到2005年的10年間,賀永喜和他的團隊走遍了賀蘭山生長紫蘑菇的地方。
賀永喜告訴記者,通過他們10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全國范圍內(nèi),只有賀蘭山有紫蘑菇;而在賀蘭山,也不是所有地方都生長紫蘑菇,只在海拔2000米到3000米之間的青海云杉林帶才有。賀蘭山紫蘑菇屬于食用菌類,它的學名是紫色絲膜菌。食用菌按照生態(tài)學分類主要分為4種,分別是木生菌、糞生菌、蟲生菌和菌根菌,而賀蘭山紫蘑菇屬于菌根菌,這種菌類是依靠與其他樹木的毛細根相互纏繞形成共生體,才能生長。賀蘭山紫蘑菇的菌絲體正是與青海云杉樹的毛細根形成共生體后才長出來的。
“寶貝”價值有待專門研究
吃了紫蘑菇可以養(yǎng)生,紫蘑菇是抗癌最佳食品……多年來,專家、百姓都認定賀蘭山紫蘑菇是“寶貝”。但它真是“寶貝”嗎?賀永喜回答:目前對賀蘭山紫蘑菇的價值判斷主要分為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但是這兩種價值都是人們的主觀判斷,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家權威機構對賀蘭山紫蘑菇的食用和藥用價值作出評價。
賀永喜說,要判斷紫蘑菇是否有較高的食用價值,就要對紫蘑菇的營養(yǎng)成分進行分析,然而目前區(qū)內(nèi)沒有能做分析的機構;送到外地做分析,費用高達十多萬元,也是一個難題。而紫蘑菇的藥用價值更需要衛(wèi)生部門進行藥效研究,但目前也沒有這方面的專門研究。但賀永喜也指出,多年來學術界研究已得出結論,食用菌中富含很多營養(yǎng)物質(zhì),特別是對增強人體的免疫力有好處。
成功分離紫蘑菇菌絲體組織
賀永喜和同事的研究發(fā)現(xiàn),紫蘑菇所屬的菌根菌類的人工種植技術目前在全球都沒有成功的先例。關鍵原因是,目前還沒有找到紫蘑菇的菌絲體在脫離原始生長環(huán)境后能繼續(xù)生長的載體。賀永喜介紹,紫蘑菇的生長主要由生長在地下的菌絲體和長出地面的子實體構成,而菌絲體又需要與青海云杉樹的毛細根相互纏繞形成共生體才能繼續(xù)生長,如果沒有這些必要條件,紫蘑菇很難成活。
人工種植紫蘑菇,是醉心于賀蘭山紫蘑菇研究的賀永喜的最大心愿,這項研究雖然面臨困難重重,但也有利好消息。
據(jù)了解,2010年,自治區(qū)相關領導要求賀蘭山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爭取實現(xiàn)賀蘭山紫蘑菇的人工種植,讓紫蘑菇成為寧夏又一個叫得響的特色產(chǎn)品。同時,賀永喜和他的團隊也開始準備新的人工種植試驗,并得到了自治區(qū)科技廳的立項支持。
目前,賀永喜團隊已成功實現(xiàn)紫蘑菇的菌絲體組織分離,他們準備今年8月將分離出的菌絲體播種到賀蘭山的野生環(huán)境中,如果能夠成功生長,下一步就會進行人工種植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