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淶水縣義安鎮西義安村婁成秀的300多斤香菇以每斤3元的價格賣給了收購香菇的客商。
婁成秀一家3口人,以前靠種地和外出打工為生,生活條件艱難。在鎮村干部和縣農業局技術人員的幫助下,婁成秀一家2009年建起了香菇大棚,頭年僅裝了1萬多個菌棒,純收入達到2萬多元。嘗到甜頭的婁成秀一下增加了2000多個菌棒,婁成秀興奮地說:“今年少說也能掙3萬多元,比外出打工強多了。”
說起該鎮香菇為何這樣走俏時,剛剛賣出一批香菇的南鄭各莊村民董振金手指對面的菌棒高興地說:“咱這兒香菇品質好、耐運輸。摘多少賣多少。”
董振金從2006年就開始發展香菇,當時發展的是軟質菇,儲存期短,不便運輸。2007年鎮政府和農業局幫助村民引進了硬質香菇9015和香菇939系列新品種,這些香菇質硬,便于儲存,客戶爭著購買。在他的帶領下,去年全村發展這種香菇大棚20多個。
義安鎮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相繼發展了大棚香菇、大棚蔬菜種植,增加農民的致富途徑。他們通過宣傳發動、協調小額貸款、舉辦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班和成立協會等多種形式,提高了農民對發展高效農業的認識。經過短短幾年發展,目前全鎮24個行政村就有14個村發展香菇和大棚蔬菜,僅香菇大棚就有100多個,產值500多萬元,種植戶戶均年增收2萬多元。
婁成秀一家3口人,以前靠種地和外出打工為生,生活條件艱難。在鎮村干部和縣農業局技術人員的幫助下,婁成秀一家2009年建起了香菇大棚,頭年僅裝了1萬多個菌棒,純收入達到2萬多元。嘗到甜頭的婁成秀一下增加了2000多個菌棒,婁成秀興奮地說:“今年少說也能掙3萬多元,比外出打工強多了。”
說起該鎮香菇為何這樣走俏時,剛剛賣出一批香菇的南鄭各莊村民董振金手指對面的菌棒高興地說:“咱這兒香菇品質好、耐運輸。摘多少賣多少。”
董振金從2006年就開始發展香菇,當時發展的是軟質菇,儲存期短,不便運輸。2007年鎮政府和農業局幫助村民引進了硬質香菇9015和香菇939系列新品種,這些香菇質硬,便于儲存,客戶爭著購買。在他的帶領下,去年全村發展這種香菇大棚20多個。
義安鎮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相繼發展了大棚香菇、大棚蔬菜種植,增加農民的致富途徑。他們通過宣傳發動、協調小額貸款、舉辦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班和成立協會等多種形式,提高了農民對發展高效農業的認識。經過短短幾年發展,目前全鎮24個行政村就有14個村發展香菇和大棚蔬菜,僅香菇大棚就有100多個,產值500多萬元,種植戶戶均年增收2萬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