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青藏高原特色資源科學工作站也在對冬蟲夏草的孕育進行研究。資料圖
日前,來自版納植物園的最新研究進展也許能夠讓冬蟲夏草這種神秘而珍貴的中草藥材走進我們日常的食譜中。研究人員通過4年的努力,成功在室內規模化飼養出了各種蟲態的冬蟲夏草,并初步掌握了“冬蟲夏草人工規模化生產”技術。
長期以來,版納植物園楊大榮研究員在青藏高原對冬蟲夏草進行考察研究,楊大榮發現,蟲草在野外的一生需要經過寄主昆蟲蝙蝠蛾成蟲期、蟲卵期、幼蟲期、蛹期,一共需要2年至3年的時間。在蝙蝠蛾幼蟲4~5齡后期(幼蟲生長2年左右)才會被該地區分布的中華蟲草菌(我國特有真菌)寄生,菌孢子在每年的8月感染幼蟲,9月菌絲體侵入幼蟲體內,10月份幼蟲感染后形成僵蟲,11月僵蟲頭部長出約1~2毫米的子實體后,開始越冬(即“冬蟲”),至次年4月末5月初,雪山冰雪融化,溫度和濕度上升,子實體長出地表(即“夏草”),6月初是藥用冬蟲夏草采挖最佳季節。整個生長周期持續時間很長。
日前,相關研究組已探索出在室內飼養蝠蛾昆蟲的關鍵技術方法,并成功在室內規模化飼養出各蟲態。更值得一提的是,部分飼養出的蟲源放歸自然能形成傳代種群,為冬蟲夏草資源恢復提供了科學可行的方法。“在飼養的同時,我們構建了蝙蝠蛾幼蟲DNA文庫,并從蝠蛾幼蟲體內分離出一批不同的蛋白酶抑制劑、防御素、抗菌肽及血小板聚集抑制劑等,揭示了冬蟲夏草部分藥用價值及機理;同時我們也探明了中華蟲草菌最佳感染時期,研究出切實可行的人工感染蝠蛾幼蟲的技術。”研究人員介紹。
受商業炒作驅動及市場非理性消費影響,我國“蟲草熱”已陷入“越貴越挖,越挖越少,越少越貴”的惡性生態循環怪圈,由此帶來了一系列嚴重后果。“蟲草人工規模化生產技術的誕生,將為這一神奇的生物在自然界延續下去提供有力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