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種植大戶石勝紅(右一)正在裝菌種。
“農閑人不閑,大伙忙充電”成了博樂市貝林哈日莫墩鄉農民們的口頭禪,在鄉黨委的組織下,大家忙學習、搞活動、搞創收,出現了農閑人不閑的局面,把寒冬“攪”得火熱。
農民課堂培訓忙
貝鄉充分利用農閑為農民開展免費技能培訓,使更多的農民掌握技能知識,開展科學種植。為了避免重復、無效式培訓,該鄉在開展農民技能培訓時以農民需求為出發點,廣泛收集農民最關心的問題。以解決實際問題為落腳點,組織農村實用人才上門為農民送技術,給農民做“家教”。專家在授課過程中既有圖文并茂的課堂講解,又有深入田間地頭的面授,確保了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現在農民對技術看得最重了,他們知道科學種養所帶來的價值遠遠勝于傳統的勞作。”該鄉黨委書記陳軍這樣說道。入冬以來,該鄉農業技術推廣站的農技員帶著科學種養技術光盤下到各個自然村,現場為農民講解致富技術。據了解,該鄉結合我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在廣大農村組織開展蔬菜大棚管理、綠色生豬養殖等種養技術培訓,并組織農業技術人員送科技下村隊,接受農民咨詢,發送技術資料,讓農民在冬季里“充足電”。截至12月20日,該鄉已培訓農民300余人,現場接受農民咨詢700多人次,發送技術資料1000多份。設施農業種植忙這幾天,貝鄉決肯村村委會主任烏斯滿江有點忙,他要忙村委會的各項事務,又要抽空跑到自己的設施農業建設現場瞧上兩眼,還要抽時間到村民的棚里“串串門”,忙得腳不沾地。
談起這個冬天的農活,他快人快語:“忙啊,要是能有分身術就好了。今年貝鄉新建了30座大棚,一大半都在我們村,作為村委會主任我帶頭建了兩個,現在有些葉菜已經上市。我們正在抓緊時間做最后的田間管理,爭取在春節前大面積上市!”
敖博塔拉村的村民石勝紅忙著搶種大棚蘑菇,今年她在400多平方米的大棚里全部種了蘑菇,第一茬蘑菇已經銷售完,純利潤在2萬元以上,現在她正在搶種第二茬。她說,她從事棚室蘑菇種植已有十個年頭了,這座大棚僅冬季種蘑菇就可以收入4萬元以上,收入能夠頂二十畝棉花。
目前,貝鄉已建設施農業大棚54座,農民在政府引導下種起了反季節蔬菜,從設施農業規模的逐漸壯大中嘗到了甜頭。
多種渠道創收忙
隨著計算機的逐漸普及,網絡在農村中的迅速推廣,不少村民都開始上網瀏覽信息。部分農民抓住冬閑季節,掀起了看書、學電腦,科技致富的熱潮。
貝林哈日莫墩南村哈薩克族村民巴哈提汗看到網上十字繡成品能賣到上萬元,她立刻聯合了七八戶賦閑在家的哈薩克族婦女,搞起了十字繡創作,僅2009年冬天,她的3幅刺繡成品就賣了1.2萬元。今年,她們又擴大了規模,不僅做十字繡,還發展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刺繡。
夏爾津村的村支書胡超告訴記者,夏爾津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在秋收完了以后去外面打工,有的在市里當服務員,有的到溫泉縣銅礦打工。留在家的農民則在村里剝棉桃,每天能掙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