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發源地、中國最大的香菇集散地——浙江麗水市慶元縣建成中國首個三級香菇主題博物館,并于今天正式開館。該博物館用高科技手段營造時空隧道將觀者帶入古代歷史,首次運用幻影成像技術向世人揭開世界香菇發源的眾多秘密。
元代吳三公發明人工栽培香菇技術
浙江慶元中國香菇博物館內分為香菇之源、香菇之路、香菇之韻、香菇之問、香菇之歌五個單元和主題。
提到香菇,就不能不提香菇鼻祖——元代的吳三公,據記載,吳三公(1130——1209),原名吳昱,因在兄弟中排行第三,人稱吳三公,今慶元縣百山祖鄉龍巖村人。他通過長期的生產實踐總結發明了一整套的香菇人工栽培技術。
中國香菇博物館《香菇之源》單元用一個高科技手段營造的時空隧道將觀者帶入古代菇民時代。在這個時空隧道里,幻影成像技術將吳三公總結發明整套香菇人工栽培技術的過程生動形象地展現在世人面前:我國人工栽培香菇的祖師爺吳三公是一位窮苦山民,被財主欺壓而流落在深山老林中,以打野豬,挖食菌類過活。他發現用刀砍過的樹段刀口上,香菇長得特別旺盛,就每年冬春伐木砍花,等菇生長,這就是流傳數百年的老法種菇——《砍花術》的雛型。而《砍花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香菇的方法。
明太祖朱元璋親封龍慶景
“朱皇親封龍慶景,國師討來種香菇。”慶元一帶民間至今仍有典故流傳,說中國香菇產業的發展,與明朝著名的國師劉基有著密切的關系。
據《慶元縣志》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時,遇到旱災,戒葷食素,祈佛求雨。這位吃慣了雞鴨魚肉的皇帝,面對青菜豆腐,苦無下筷之食,發愁之際,國師劉伯溫(劉基)獻上了慶元香菇。朱元璋食之甚喜,令每歲必備若干。劉伯溫是處州(今麗水市)人,他顧念(麗水地區)龍泉、慶元、景寧山民生活艱苦,在他獻菇于明太祖時,“乘間奏準香菇為三縣專營”。于是,朱元璋下旨,凡三縣菇民在全國各地經營菇業,地方官均不得干涉,三縣之外任何人不得從事菇業生產。
中國香菇博物館《香菇之路》單元通過栩栩如生的人物蠟像生動地展現了明代當時劉基向朱元璋敬獻慶元香菇的場景和慶元菇民足跡遍四方情景。
香菇技術為保密只用語音流傳和繼承
長期以來,慶元菇民遠赴他鄉,在大山深處生產香菇,冬去春回,日夜勞作,這種特殊的生產方式也孕育了獨特的香菇文化。
中國香菇博物館《香菇之韻》單元,讓世人通過視頻了解到神秘的菇民生活和文化。觀眾可以通過視頻聆聽那百年傳唱的香菇山歌,在那悠揚豪放的歌聲中領略先輩們的甘苦。神秘的地方語言——菇寮白,可以讓世人感受古代時菇民為恪守香菇生產技術秘密和菇山禁忌避諱形成的沒有文字只有讀音的行業用語。
國際蘑菇科學學會主席格雷格•西摩爾(澳大利亞籍)在參觀完中國香菇博物館后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說:“博物館建得非常好,我看了印象很深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