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對我國食用菌行業的認識還只停留在推廣“工廠化栽培”的概念上,那么你的思維已經落后于同行了。在國內業界已普遍認識并積極推動“工廠化栽培”的今天,領先人士早已將關注的目光轉移到研判下一步國內食用菌行業的發展方向。用一個出現頻率極高,但卻極有內涵的詞匯概括,就是“可持續”,即如何讓全球最大的食用菌生產與消費國——中國的食用菌行業走得更好更遠。
11月18日~22日,第四屆中國蘑菇節如期在福建漳州舉辦。在這個被稱作“中國菇都”,并被業內人士看作是行業動向風向標的城市,記者捕捉到了中國食用菌產業下一步發力的方向。本屆蘑菇節的重頭戲——“中國食用菌產業持續發展論壇”云集食用菌業全球精英,論壇上行業前沿觀點激烈碰撞,從歐美日韓等國專家介紹目前最先進的食用菌栽培技術,到海峽對岸臺灣同行介紹產業發展的前沿理念,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思路也愈加清晰。
“食用菌是一個科技含量高、創新性強的現代農業產業。今后產業的發展方向應是從工廠化走向工業化。”福建漳州市委農辦主任郭福泉在“中國食用菌產業持續發展論壇”上說。郭福泉所說的“工業化”,在浙江百興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其耀看來,就是走產業化的道路,將上下游產業鏈無限延伸。
“伴隨全球消費者健康意識的逐漸提高,食用菌市場潛力愈發凸顯。在國內,食用菌的發展前景更是非常樂觀,一方面食用菌產品作為一種農產品,牽連千家萬戶的農戶,國家、地方各級政府對三農政策的傾斜有助于該產業發展;另一方面食用菌工廠化、產業化將是一個科學技術、經營理念的不斷升級、轉變的過程,十七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將‘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列為關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五個堅持’之一。科技進步、科技創新向來是國內食用菌行業的不斷追求。”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副會長楊勝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到。
“展望未來,市場決定了食用菌業發展只有兩個方向,即鮮菇和深加工產品,沒有中間地帶。”中國林木種子公司林產品進出口部經理沈為中向記者表示:“當前國內很多企業已經意識到了食用菌深加工市場的巨大潛力,并有企業著手開發一系列如休閑食品等附加值較高的產品。比如今年百興就開發了一系列菇味調料,并與國內多家知名餐飲連鎖機構簽訂直接供貨協議,在他們的餐桌上,你都能吃到百興的菇類調味品。”
“做休閑產品還僅是食用菌深加工產業鏈條的初段,這些實際上還屬于普通加工。而再往下延伸,高端產品在于保健品的開發,它的科技成分更高,附加值也因此更高。同時,正因為其附加值高,產品的價格及市場需求不易受原料價格波動影響,企業抵御市場的風險能力也顯著提升。對比今年因原材料價格上漲而導致市場經營困難的企業,我們可以看到,越在產業鏈的前段,越容易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江蘇安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延伸產業鏈,食用菌行業的維度可以很廣,可以賣產品,更可以賣心情,賣文化。”臺灣嘉義大學園藝系洪進雄教授在論壇上向同行介紹臺灣的領先經驗。記者了解到,領先大陸同行十余年水平的臺灣食用菌業的發展值得借鑒。在食土商會食用菌分會今年組織的食用菌企業赴臺考察過程中,企業深刻感受到理念創新的力量。“目前,在臺灣‘第六產業’方興未艾。‘1+2+3’等于6,‘1×2×3’也等于6,人們把同時涉及一、二、三三個產業的經營模式叫做‘第六產業’。比如臺灣的食用菌體驗式休閑農場就是一種絕佳的‘第六產業’創新模式,引發了強大的乘數效應,而大陸尚未形成這樣的效應。”吳其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