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發布會現場
![]() |
葉青接受浙江衛視記者采訪
葉青答記者問
今年,致力于將第八屆中國(慶元)香菇文化節打造成香菇節歷史上規格最高、內容最豐富、影響最大的一次盛會,慶元縣首次將舉辦新聞發布會的地點放到了上海。在11月26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新華社、中新社、經濟日報、光明日報等國家級通訊社和媒體,以及30多家省、市級媒體,紛紛把目光投向了菇鄉慶元。其中,“產業前景”“香菇文化”等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
產業發展注重“生態平衡”
當日下午2點30分,慶元縣委副書記、縣長葉青向媒體記者介紹了有關慶元食用菌產業發展情況后,中新社記者首先提出一個熱門話題:既是中國生態環境第一縣,又是中國香菇城,如何處理食用菌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近幾年來,慶元堅持‘集聚集約、控量提質、轉型升級’的發展方向;以‘重點提升木腐菌、穩步發展草腐菌、努力開發珍稀菌’為導向,優化區域布局和品種結構;以香菇文化為核心競爭力,擴大外延,促進產業交融。在食用菌產業發展和環境保護中,十分注重‘生態平衡’。”葉青高興地說。
葉青這么說是有根據的。其一是加強資源的培育。慶元在加強生態縣建設的過程中,大力培育與發展生態公益林、菇木林、用材林、筍竹兩用林等,推進林業產業化進程,采取“封、改、造、管”相結合措施,出臺了20萬畝菇木林定向培育技術規程和操作方法。目前,慶元森林覆蓋率達到86%,全縣森林蓄積量達846萬立方米,森林資源每年凈增23萬立方米,相當于全縣人均凈增1立方米多,在發展食用菌產業的同時,實現了森林蓄積量長大于消。
其二是限制生產規模。香菇生產規模做到與資源總量相適應,與市場規模相適應,近年來產量控制在8000萬袋;這個數量比1996年慶元全縣香菇產量1.6億段(袋),整整減少了一半。
其三是依靠科技進步。改變食用菌生產“吃葷”局面,以草代木制菇、廢菌棒的綜合利用等,減少污染,降低成本;多年來相繼開發出花菇、灰樹花、杏鮑菇、蘑菇、草菇、姬松茸等幾十個品種,且特色珍稀品種比例不斷提高,從而減輕資源壓力,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其四是實施標準化生產。慶元建立了有機香菇生產示范基地,推廣標準化生產,逐步引導香菇生產向無公害、有機方向發展。加強食用菌功能性研究和加快食用菌功能性產品研發,促進食用菌的精深加工,形成健康膳食系列、休閑方便系列、醫療保健系列等多層級產品結構,形成粗加工企業、精深加工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組成的企業集群。
六種優勢凸顯產業潛力
下午2點45分,《經濟日報》記者舉起手又向葉青拋來了一個新問題:近年來,食用菌產業在全國蓬勃發展,慶元面臨激烈的競爭,慶元在發展食用菌產業上有哪些優勢?
葉青再次拿起話筒,談起“優勢”如數家珍:其一是生態優勢。慶元是中國生態環境第一縣,“生態立縣”的發展戰略深入人心。全縣森林覆蓋率居浙江省之首,大氣和地面水環境質量均達到國家Ⅰ類標準,受保護地區的土地面積比例高達37.4%。良好的生態環境為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了天然良地;同時生態環境第一縣的品牌效應又決定了產業發展必須注重環境保護與借助環境優勢,實現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
其二是品牌優勢。截至2009年,全縣共注冊有56件食用菌商標,中國馳名商標有1件,省級著名商標2件,市級著名商標5件,“慶元香菇”是我國食用菌行業第一個獲得國家原產地域保護產品,也是我國食用菌行業第一個獲準注冊的證明商標,“慶元香菇”品牌價值達43億元,2010年,慶元縣成為唯一一個被命名的“中國食用菌產業基地”。
其三是資源優勢。慶元年產食用菌1億袋(其中香菇8000萬袋、其他珍稀品種和草腐菌2000萬袋),建設年栽培量30萬段以上的核心示范基地100個,年栽培量2萬段以上的生產大戶1000戶,逐步實現食用菌工廠化、標準化栽培。全縣常年食用菌產量6000噸(干品),年交易量10000噸(干品),成為全國食用菌生產基地縣。
其四是集群優勢。2009年,慶元縣經登記注冊的食用菌加工型企業75家,規模以上企業8家,產值2000萬以上企業6家,其中5000萬至億元企業2家,億元企業1家。形成了以大山合、百興等為代表的食用菌加工業企業集群。
其五是產品優勢。目前,產品由香菇粗加工產品逐步向休閑、保健、藥用等高附加值產品發展,采用提取、脫水保鮮、低溫冷凍、真空包裝等工藝生產形成了中、高檔多系列的產品,主要有多糖、灰樹花膠囊、靈芝破壁孢子粉、肝護士等系列科技產品和超市精包裝品、香菇精、即食食品、菇醬等休閑食品、調味品。
其六是市場優勢。企業以物流、超市、專賣店、代理、辦事處等銷售方式在搶占國內市場的同時,積極開展多渠道的出口貿易開拓國際市場,產品遠銷日本、美國、韓國、德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