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擴張:小蘑菇“長”成大產業
平泉將食用菌確立為農業立縣支柱產業,不斷培育和發展壯大龍頭企業。貸款貼息、水電路配套、財政補貼等一系列優惠政策,使森源公司、潤隆公司、乾通公司、三棵樹公司等食用菌企業迅速壯大。目前,全縣已培育出食用菌龍頭企業40家,總加工能力6萬噸,協會及專業合作組織60余家,并建立起“公司+基地+農戶”、“公司+農戶”、“協會+農戶”等產銷機制,注冊了“森源”、“潤隆”、“乾歲”等商標。
為提高食用菌知名度,該縣連續舉辦了三屆中國北方食用菌交易大會,在全國20多個大中城市建立了銷售網點;引進新品種10多個,研發、推廣新技術20多項,開發了8大系列50多個新品種。
如今,全縣已建成11個食用菌專業鄉鎮、100多個專業村,年發展食用菌2億多盤(袋)。食用菌產品遠銷美、日、韓、荷蘭、新加坡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創匯3000多萬美元。其中,滑子菇產量占世界產量的25%、占全國產量的45%。
產業升級:打造循環產業鏈
平泉在發展食用菌產業的同時,發現以鋸末為主要原料的食用菌產業,每年要消耗上億公斤木料。為此,該縣樹立了生態理念,大力實施生態型科學發展食用菌計劃。
經反復考察論證,平泉縣自2002年起把營造刺槐食用菌原料林作為生態建設與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結合點。目前,全縣刺槐林已達68萬畝,可滿足食用菌生產的需要。
按照“以生態思維抓食用菌生產、以工業思維抓產業鏈延伸”的思路,不斷加大食用菌廢料利用的研究,延長食用菌產業鏈條。目前,投資1000萬元的食用菌廢料轉化生產活性炭項目已全面投產,廢菌袋回收生產包裝箱、包裝桶項目也已見成效,使食用菌產業效益又提高了15%。
經過多年實踐,現在平泉縣形成了“林木—食用菌—廢料—菌糠飼料—養殖—畜禽糞便—沼氣池——— 沼渣、沼液—還田作肥料”的閉合式循環經濟鏈,實現了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贏。
文化注入:提升菌產業內涵
如今走進平泉,菌文化博覽館、菌史廳、菌品種展、菌食品店、菌食品餐廳讓人目不暇接,濃郁的食用菌文化氛圍撲面而來。平泉縣縣長董正國說,“平泉食用菌必須走出一條把食用菌文化作為產業來經營的新路子。”
為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條,該縣規劃了總投資15億元的菌文化產業園區。目前,包括中華菌文化博覽中心、菌類美食一條街、菌類文化一條街、菌類生態園、菌類培訓中心、菌類交易市場等10個子項目的產業園區已破土動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