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訪中,易菇網首先請葉先生就臺灣菇菌美食目前發展狀況作了介紹:臺灣菇菌美食已經完全走向鮮食為主。早期都是以干燥的菇食、單純的菇食為主。臺灣是多宗教地區,素食者越來越多,最大的素食素材來源是香菇,臺灣餐飲對香菇的需求也非常大。
菇菌美食在臺灣、內地,甚至是韓國、日本和其他國家、地區的發展趨勢方面,葉先生認為:菇菌類美食是隨著菇類品種的不斷發展而發展的。社會餐飲性對食品的多元化要求越來越高,廚師對于客人的要求、菇類產業對于消費的需求是相對性的。在未來,除了所謂的“萬國美食”、“地球村美食”之外,臺灣未來的菇食會慢慢朝向目前世界流行的“分享美食藝術”。

目前食用菌菇類食品是健康無公害的綠色食品,現今人們的生活節奏日益緊張,鍛煉的日益減少,使得人們對食品的安全、營養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葉先生說:“早期中國人的飲食,尤其是臺灣的飲食習慣是延續了廣東和福建的餐飲習慣,是屬于偏重的口味,肉食性需求很高,所以體質偏向酸性。如果單純的多吃菇類的話又怕尿酸太重。所以慢慢就有了‘白色’類菇食。目前臺灣一般是萃取菇類的多糖體來制造‘彩色’。”
葉先生還向易菇網記者介紹到:臺灣現在鮮菇的需求量大,有時因為產量大就必須要運用食品的科技加工,把鮮食經過高壓濃縮萃取變成濃縮的多糖體,甚至粉體。臺灣目前已把鮮菇拿來做成了蛋糕、面點類等。臺灣菇菌產業已經走向了休閑飲食。除了一些食材上的開發,也已做成了可以方便顧客攜帶的食品。另一個是結合地區文化和產業,像臺灣的“阿婆茶葉蛋”,香菇頭等是重要的配料。(易菇網:柯常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