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易菇網記者從四川了解到,通江銀耳博物館通過四川省科技廳、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 、四川省科協“四川省科普基地” 評審認定,成為四川省第四批、通江縣首個省級科普基地。
通江銀耳是大自然賦予的寶貴財富,也是通江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它以朵大、肉厚、色澤純正、易燉化、富含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和極高的藥用價值而享譽中外。通江銀耳博物館坐落在中國銀耳發祥地——四川省通江縣陳河鄉霧露溪畔,距縣城30余公里,占地面積十余畝,其典型的川北民居風格與霧露溪“九彎十八包”獨特的自然環境相映生輝,把“天生霧,霧生露,露生耳”的銀耳生長特性展現得更加明顯。
博物館于2004年9月落成,館內按 “歷史沿革”、“生產工藝”、“名特產品”、“銀耳文化”設置四個分館,全面介紹了通江銀耳從自然生長到人工栽培、到現代化生產的歷史及其發展軌跡,生動展現了通江銀耳的傳統生產流程、獨特生長環境和生產工藝,系統介紹了資源保護、科研活動、產品開發及其厚重的歷史文化,深刻反映了通江銀耳對通江社會經濟、文化生活領域的重大影響,構建了通江獨特的銀耳文化,提升了通江銀耳的文化品位,豐富了“中國銀耳之鄉”的歷史文化內涵。通江銀耳博物館成功認定為省級科普示范基地勢必成為通江縣特色旅游精品景點,成為通江銀耳文化科普教育重要場所,成為耳區人民開發區域優質資源,促進通江銀耳產學研創新合作,引導銀耳產業健康有序發展、促進耳農增收致富的重要引擎。
通江銀耳是大自然賦予的寶貴財富,也是通江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它以朵大、肉厚、色澤純正、易燉化、富含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和極高的藥用價值而享譽中外。通江銀耳博物館坐落在中國銀耳發祥地——四川省通江縣陳河鄉霧露溪畔,距縣城30余公里,占地面積十余畝,其典型的川北民居風格與霧露溪“九彎十八包”獨特的自然環境相映生輝,把“天生霧,霧生露,露生耳”的銀耳生長特性展現得更加明顯。
博物館于2004年9月落成,館內按 “歷史沿革”、“生產工藝”、“名特產品”、“銀耳文化”設置四個分館,全面介紹了通江銀耳從自然生長到人工栽培、到現代化生產的歷史及其發展軌跡,生動展現了通江銀耳的傳統生產流程、獨特生長環境和生產工藝,系統介紹了資源保護、科研活動、產品開發及其厚重的歷史文化,深刻反映了通江銀耳對通江社會經濟、文化生活領域的重大影響,構建了通江獨特的銀耳文化,提升了通江銀耳的文化品位,豐富了“中國銀耳之鄉”的歷史文化內涵。通江銀耳博物館成功認定為省級科普示范基地勢必成為通江縣特色旅游精品景點,成為通江銀耳文化科普教育重要場所,成為耳區人民開發區域優質資源,促進通江銀耳產學研創新合作,引導銀耳產業健康有序發展、促進耳農增收致富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