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菇北移”的大氣候作用下,中原和北方的香菇生產,已是遍地開花。隨縣和西峽是中原香菇主產區的代表,生產的香菇具有量大、菇厚、花菇率高等特點。
(一)湖北隨縣產區:隨縣位于鄂西北,淮河源頭南麓,總面積 5673平方公里,轄 19個鄉鎮 391個村,總人口約 98萬人。該縣從 1970年開始椴木香菇生產,1996年引進慶元春栽模式和泌陽的秋栽模式開始推廣香菇代料栽培,經過 30多年的發展,食用菌產業已成為該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優勢特色產業。每年生產香菇、木耳及其他珍稀菌 1.75億袋,年產香菇、木耳等 5萬多噸,是“中國花菇之鄉”、全國食用菌十大生產基地、國家“萬噸食用菌標準化示范縣”。干香菇年出口創匯 1.5億美元,居湖北省第一,成為湖北省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基地之一。
(二)河南西峽產區:西峽縣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總面積 3454平方公里,轄 3個街道 16鄉鎮,總人口約 42萬。目前,全縣香菇種植規模在 8000萬袋左右,年干香菇產量在 1.2萬噸以上,實現產值 6億元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的 42.3%來自香菇產業,從事香菇種植的農戶達 3萬戶,占全縣農戶的 1/3,香菇成為西峽縣強縣富民的特色支柱產業。該縣被國家農業部等部委確定為全國園藝產品出口示范區,先后被全國食用菌協會評為十佳商品基地縣、全國食用菌標準化示范縣、全國食用菌優秀基地縣,“西峽香菇”被國家質檢總局評為“中國地理標志產品”。
隨縣、西峽雖屬不同省份,但氣候特征、香菇栽培方法和食用菌產業發展模式、特點極為相似。一是氣候條件適宜。中原地區香菇生產具有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氣候干燥、降雨量少,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有生產花菇和厚菇的優越條件。二是交通便利。隨縣和西峽都連接四通八達的鐵路、國道、高速路等交通網,具有流通領域的優越條件。在隨縣,312、316國道,漢丹、西寧鐵路,漢十、隨岳高速穿境而過;西峽縣,G312線、G311線、G209線等三條國道和 S311、S335、S243三條省道及寧西鐵路和寧西高速公路都過西峽,交通極為便利。三是生產技術比較成熟。中原地區食用菌生產雖然起步比南方晚,但經過十幾年的培育,均研發出適宜當地發展的一些新技術、新品種和新模式,且技術均比較成熟。四是標準化生產快速推進。近年來,西峽共投入 2000余萬元,新建高標準工廠化香菇基地 50處、700多畝,建高標準水泥大棚 6500多個,進入基地的農戶 3000余戶。通過“三改四化”(“三改”即:改木質棚架為水泥棚架、改土路為硬化道路、改臟亂差環境為干凈衛生環境;“四化”即:標準化、集約化、產業化、現代化),并向“三園化”(科普園、種植園、觀光園)方向發展。五是以主產鄉鎮為依托建設市場。西峽的丁河、重陽、米坪等鎮建小型的食用菌衛星市場,在雙龍鎮建成了全國第二的香菇市場;隨縣三里崗、草店、殷店、萬和等鎮都建不同規模的香菇市場。生產者直接面對市場,減少了中間銷售環節,提高了產品的質量安全性和菇農的收益。且在市場周圍形成香菇加工廠集聚地。六是精深加工穩步發展。兩地政府都深刻地認識到產業發展的前景在深加工,因此不遺余力地促進香菇向精深加工發展。西峽縣建設香菇城,拉動了市場和加工業的快速發展。香菇城征地 300畝,建設香菇城生產加工園區,年加工各類食用菌鮮品 2.5萬噸。現已開建國家質量監督管理局批準的定點香菇檢測中心,10余家企業準備入園。隨縣發展食用菌加工企業600多家,形成了三里崗、殷店、草店三大食用菌加工園區,通過招商引資,由上海華河工貿有限公司、湖北銀兆食品有限公司、湖北三崗食品有限公司共同投資組成三友公司,2009年,公司加工干香菇產量 4000多噸,木耳 2000多噸,產值達 4.77億人民幣,出口創匯6965萬美元,是湖北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也是隨州食用菌生產出口的龍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