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9日清早,咸安區汀泗橋鎮大橋村六斗畈香菇基地,10來個村民正在大棚里采摘香菇,路邊則排滿了菜販采購的三輪車。
大橋香菇種植合作社主任王用計一邊過磅一邊告訴記者:“多虧了政府15萬元的救災款,不然我們香菇合作社早就關門大吉了。”
大橋村反季節種植香菇,是這兩年汀泗橋鎮農業結構調整的成功典范,畝平年收入可達1.5萬元,該鎮的香菇基地從當初僅一個村十來戶種植,迅速發展為5個村近200畝的種植面積,慕名前來學習種植技術的農戶接踵而至。
天有不測風云,今年七月的洪水,將該鎮近百個菇棚全部夷為平地。菇農辛辛苦苦做出來的菇筒,瞬間被沖得無影無蹤,望著自己的血汗都付之東流,不少人準備打點行裝,外出打工。
所幸,汀泗橋鎮新農村建設工作隊——區人大辦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調查,并將災情專題向咸安區委區政府作了匯報。隨即,區領導來了,鎮干部來了,農技員來了,一筆15萬元的救災款也很快打入了香菇合作社的賬戶。戶平4000元的救助,是菇農沒有想到的驚喜,大家的信心和熱情一下子被重新點燃。
在全鎮干群同心協力之下,不到一個月,一個個菇棚在當初倒塌的地方重新站起,不但200畝大棚全部恢復重建,而且與災前相比,還新增產量60萬筒。
大橋香菇種植合作社主任王用計一邊過磅一邊告訴記者:“多虧了政府15萬元的救災款,不然我們香菇合作社早就關門大吉了。”
大橋村反季節種植香菇,是這兩年汀泗橋鎮農業結構調整的成功典范,畝平年收入可達1.5萬元,該鎮的香菇基地從當初僅一個村十來戶種植,迅速發展為5個村近200畝的種植面積,慕名前來學習種植技術的農戶接踵而至。
天有不測風云,今年七月的洪水,將該鎮近百個菇棚全部夷為平地。菇農辛辛苦苦做出來的菇筒,瞬間被沖得無影無蹤,望著自己的血汗都付之東流,不少人準備打點行裝,外出打工。
所幸,汀泗橋鎮新農村建設工作隊——區人大辦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調查,并將災情專題向咸安區委區政府作了匯報。隨即,區領導來了,鎮干部來了,農技員來了,一筆15萬元的救災款也很快打入了香菇合作社的賬戶。戶平4000元的救助,是菇農沒有想到的驚喜,大家的信心和熱情一下子被重新點燃。
在全鎮干群同心協力之下,不到一個月,一個個菇棚在當初倒塌的地方重新站起,不但200畝大棚全部恢復重建,而且與災前相比,還新增產量60萬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