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陸解人:董縣長,你們縣的食用菌產業是怎么發展起來的,你給大家介紹一下。董正國:說到具體的,我們主要采取了這么幾個方面的措施,首先是引導農民認識食用菌,讓大家知道食用菌產業的好處和前景,引導大家從事這個產業。
陸解人:董縣長,你們縣的食用菌產業是怎么發展起來的,你給大家介紹一下。
董正國:平泉食用菌產業近些年發展速度還是比較快的。平泉森林覆蓋率很高,野生的蘑菇比較多,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時候,本地農民就有采摘蘑菇然后通過供銷系統出口的習慣。隨著大家對食用菌認識的逐步深入,大家發現其實自己種植也是一個很好的辦法。所以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就有一些農民開始種植食用菌。由于當時原料、設備、技術都存在著一定問題,行業的發展速度很慢。但是隨著其他地區食用菌發展的規模越來越大,我們也開始到別處去學習先進經驗。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逐步開始引導著農民種植食用菌,一直發展到現在,十年間,平泉縣食用菌產業走出由小到大的發展歷程,昔日一家一戶小窩棚里的“小打小鬧”庭院生產已發展成為園區化、標準化生產,平泉現已成長為“中國食用菌之鄉”、“中國特色產業集群50強”和全國食用菌行業十強基地縣。
修國軍:食用菌已經成為我們平泉的支柱產業了。
董正國:對,目前平泉縣食用菌產量已經達到16萬噸,每年給農民帶來的收入平均在兩千元錢左右,占到我們當地農民收入的三分之一。今年我們的規模又進一步擴大了,預計達到18萬噸的產量。全縣農民人均收入的40%以上來自于食用菌行業。
陸解人:平泉縣原本就有一定的基礎,雖然大規模種植起步稍晚,但發展速度非常快,這和縣里的重視是分不開的。對于發展食用菌這類產業,下力度支持的話,發展將是很快的。
董正國:說到具體的,我們主要采取了這么幾個方面的措施,首先是引導農民認識食用菌,讓大家知道食用菌產業的好處和前景,引導大家從事這個產業。
其次就是為農民種植食用菌提供技術、資金等方面的扶持。我們成立了若干個合作社,同時縣鄉都設有食用菌辦公室,形成一個整體網絡,由大戶帶散戶,合作社帶農民,把食用菌產業發展起來。
陸解人:你們怎樣解決資金的問題?
董正國:農民種植食用菌,資金這一塊是個難點。怎么讓農民有錢去種食用菌?我們的主要做法就是協調以信用社為主的金融機構,給農民放小額貸款。同時政府在貸款方面給予適當的貼息,促使農民能夠借錢。但是,從去年以來,我們又把這個政策改了,不再進行貼息,只是對整個的設施進行補貼,因為有的人需要借款,有的人可能不用借款,不用借款他就享受不到這樣的支持,所以我們就把政策進行了調整。另外一個就是直接補貼。農民搭建大棚,我們有建棚的補貼;農民建冷庫,我們也有補貼,一百平方米以上的我們直接補助四萬元錢,農民購置烘干機,我們補貼30%。這些舉措一方面緩解了農民在資金上的壓力,另一方面表明了我們對發展食用菌產業的堅決態度。
高樹滿:對,這一點我的個人感受最深,扶持政策真的是很有力度。
董正國:還有一個重要的措施是,我們為農民提供食用菌的銷售渠道,目前,全縣已經形成了一個區域內的價格中心。農民種植食用菌以后,不發愁賣不出去。
同時,我們要求龍頭企業起到穩定市場價格的作用,在市場波動的時候,我們的這些龍頭企業都必須對種植戶有承諾,保護價收購,保證農民不受損失。在這種情況下,農民種食用菌就比較踏實了,大家的積極性相對也就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