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深加工產值可觀,可開發休閑、膠囊食品
本報訊(記者 陳紅霞 通訊員 高虹 譚旭輝)國內香菇以原料出口,國外企業提煉其營養成分制成保健品或藥劑,價格翻數千倍后,反向賣給我國。這是我省食用菌市場的普遍運作模式。記者昨悉,有鄂企已啟動香菇深加工項目,被稱為“植物皇后”的香菇,或通過開發休閑食品、膠囊食品的方式,反攻全球深加工市場。
鄂企初試香菇深加工
2008年,66歲的高章奎創辦了一家科技公司,主打產品正是從香菇柄中提煉出來的營養物質制作的膠囊食品。此舉拉開了我省香菇深加工產業的序幕。今年,另一家企業也引進了菇精的生產線。
產品一面市,市場反響不錯。去年10月份,高章奎的新產品投入市場,售價在480-1200元/盒,總投入量3000盒,如今,已全部銷完。
上個月,廣東一商人來訪高章奎,想獨家代理該公司的兩款產品。而在此之前,來自北京和香港的兩經銷商也已表達出了濃厚的興趣。我省一知名農產品加工企業也正在與高洽談。
產業價值或提升400倍
與這兩家企業形成對比的是,我省從事食用菌加工的企業有100多家,但其主要是干制、鹽漬食用菌,深加工領域中產品極少,不足5%,香菇產品則更少。
營養價值更高的香菇柄的利用率更低。文獻資料也顯示,香菇柄中含有約45%的膳食纖維,以及3%以上的香菇活性多糖。省農科院農產品加工與核農技術研究所一專家介紹,但由于呈纖維化,粗韌難嚼,適口性差,約占香菇干重的15%—25%的香菇柄,絕大部分被廢棄,少量用作飼料。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全國廢棄的香菇柄達數萬噸,湖北達5000噸以上。
該專家表示,香菇系列產品消費市場很大,湖北香菇產業基礎很強,通過深加工,如開發香菇脆片、菇精、功能飲料等,能讓產業價值至少提升300—4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