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漳縣是湖北省林特資源大縣,也是林業工作先進縣和綠化模范縣。2007年,湖北省把我縣確定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縣。在推進集體林權改革過程中,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準確把握縣情,率先探索,大膽改革,全縣林業呈現出產權明晰、資源增長、生態改善、產業發展、農民增收、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良好態勢。
南漳縣地理構成為“八山半水分半田”,山場占整個版圖面積的80%,70%的農業人口依山而居。全縣礦產品位低、開發難,工業無優勢;可用水面小、耕地貧瘠,水產、種植擴張空間有限;境內沒有高速公路、鐵路,沒有機場、碼頭,三產難活躍。2005年在全省76個縣(市)經濟綜合實力考核中,我縣排64位。南漳縣貧困的根源在山,發展的出路在山,致富的希望在林。立足于縣情,實現強縣富民,必須選擇山場作為主戰場,做好“林”字文章。我縣人均占有山場是耕地的6.5倍,林地比耕地有著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林權制度改革后,發展關鍵要素被激活,過去那種“大資源、小產業、低效益”的現象將被“大資源、大生態、大效益”取而代之,林業將成為整個縣域經濟的重要產業支撐,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最現實路徑,成為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產業。為此,我們把林權制度改革擺在與土地二輪延包同等重要的位置,把林業產業擺在山區經濟發展的優先位置,強力推進。
突出林權改革,建立權責統一新制度。山林權屬不清晰,經營主體不落實,經營機制不靈活,利益分配不合理,一直是制約林業發展的最大瓶頸。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我們一是堅持統分結合,明晰所有權。尊重農民意愿,實行分類明權。自留山,農戶長期無償使用;責任山,長久穩定承包關系;集體宜林荒山荒地,實行統分結合,農民自主選擇,宜承包到戶的以分為主、均山到戶,確權發證,承包期70年,期滿可以續包,不宜分戶經營的,均股、均利到戶。目前,全縣281個村、76081戶、365.55萬畝林地全部確權發證到戶,實現了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二是堅持自主管理,放活經營權。林權到戶后,只要不改變林地用途、損毀林地,山上如何植樹、林木如何處置都由農民自己說了算,林農真正成了林地的主人。三是堅持維護民利,保障受益權。所有確權到戶的林地林農享有100%的受益權。均股林地收益原則上70%分配到戶,10%集體留用,20%用作再生產。建立和完善了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和造林、撫育、保護、管理投入補貼制度。
推進配套改革,探索成果鞏固新機制。林權主體改革到位后,我們堅持縱深推進,配套完善,在全省率先創建了四大機制。一是突出利益聯結,創新組織形式。組建了3家林業合作社,實行政策、資金、技術、信息直達合作社,林農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由合作社提供保證,強化農民、合作社、企業三者利益聯結,形成林業生產經營共同體。二是突出破解“瓶頸”,創新投入機制。積極開展林權抵押貸款,變死資產為活資金。全縣累計開展林木資產評估8200萬元,落實抵押貸款2400萬元。實行林企結合,推廣訂單林業。廣東威華速生豐產林建設有限公司計劃在6年內新建30萬畝速生豐產林板塊,總投資4000萬元,近兩年已合作造林10萬畝,林農獲得1340萬元種苗扶持款。三是突出規模經營,創新流轉機制。建立了林業要素市場,為林權流轉提供信息、市場交易、法律維權、政策咨詢服務,鼓勵林農采取轉包、轉讓、出租、入股、抵押等多種形式流轉林地130多萬畝。四是突出風險防范,創新保障機制。為使林農造林栽得下、保得住、能受益,推行林木火災保險,已有47戶林農投保3.6萬畝,保額2736萬元。
加快產業建設,打造山區經濟新優勢。圍繞發展林業、振興林區、富裕林農,大力實施“421”工程,實現產業中有生態、生態中有產業。一是建設四大園區,發展現代林業。家俱工業園,以上市公司威華公司為龍頭,在已建成年產22萬立方米高密度板項目的基礎上,再投資5000萬元,新上細節板項目,開發家俱等下游產品,年產值達到30億元。紙品工業園,實行林紙一體化,發展循環經濟,擴大華海紙業公司生產能力。茶葉工業園,以鄧村茶葉公司為龍頭,投資7000萬元,建設鄂西北最大的現代標準化茶葉產業園,年產值達到2億元以上。食用菌工業園,引進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湖北裕國菇業有限公司,投資5000萬元,建設食用菌標準化生產基地、加工車間和物流園,年銷售收入4.5億元。二是建設兩大基地,培植產業基礎。建設100萬畝速生豐產林、100萬畝高效經濟林,目前,已分別建成49萬畝、30萬畝。三是建設一條長廊,打造生態旅游。抓住湖北省建設“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戰略機遇,著力打造一條環繞全縣6個鎮域、總長150公里,集生態之廊、景觀之廊、文化之廊、民俗之廊、物產之廊、致富之廊為一體的生態文化旅游長廊。2008年引進蘇州新盤門房地產公司投資1500多萬元,開發七里山森林公園。2009年引進武漢當代集團興建櫻桃谷休閑旅游基地;引進武漢北港建工集團投資7758萬元,建設銀湖生態休閑旅游度假村;引進上市公司武漢三特投資1.16億元開發春秋寨、臥牛寨。力爭通過3年開發,使全縣年旅游總收入達到10億元以上。
堅持“三效”統一,顯現改革發展新成果。始終致力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個效益的統一,全縣林業改革發展呈現出四個明顯變化:一是林農生產熱情明顯高漲。農民競相把山當田種、樹當糧管、林地當成企業辦,出現了“城里下崗,山上創業”、“外出打工失業,回鄉植樹就業”的可喜變化,昔日的荒山荒灘變成了金山銀山。三年來,全縣累計植樹造林40多萬畝,每年都以10萬畝的規模遞增。二是產業效益明顯提高。2008年,在全省縣域經濟考核中,我縣前進至45位。全縣林業產值達到8.1億元,占農業產值的29.2%;農民人均林業收入1358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0.7%。“一戶承包,全家脫貧”、“靠山養山,林興民富”,林業正在成為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三是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全縣活立木蓄積量41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64.5%,建立了五個自然保護區,旅游景區的林地整體納入了公益林管護范圍,名貴古樹全部掛牌保護。四是干群關系明顯融洽。通過林權制度改革,化解了160個村、3000多萬元的債務,解決了5247件林地界址、林木權屬等涉林糾紛,促進了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
(作者:中共湖北省襄樊市委常委、南漳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