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已至,暑氣未消,吉林益隆長白山實業有限公司旗下的吉林順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出菇生產區卻涼氣襲人。踏入杏鮑菇生產區,記者眼前仿佛是一片乳白色的星云:成排的菌棒托舉著無數茁壯生長的杏鮑菇,肥壯的菌柄如白玉雕琢,“爭搶”著從菌袋里探出身來,有的半卷著“裙邊”,有的已撐開完整的“小傘”,在恒溫恒濕的空氣里泛著溫潤的光澤……高達13米的鋼架上,一排排菌棒層層疊疊,在工廠里釀出了曾專屬于黑土地的蓬勃生機。
總投資2.5億元、占地15萬平方米的吉林順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東北最大的杏鮑菇生產基地,讓產自安圖的這一朵朵杏鮑菇“長”出了“立足東北、輻射全國、鏈接全球”的傳奇生命力。今年上半年,吉林順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實現產值2755萬元,同比增長28.2%。
根基:“東北最大”和20余項專利構筑“硬核底氣”
杏鮑菇菌潔白、粗壯、肉肥厚,是集食用、藥用、食療于一體的珍稀食用菌品種。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引種栽培杏鮑菇,逐漸在福建、山東、浙江等地區規模化生產,成為千家萬戶餐桌上的美味。
2020年,年產3萬噸杏鮑菇項目在安圖經濟開發區投產運營,實現了杏鮑菇等低溫菌種的工廠化種植,大大提高了杏鮑菇生產效率。
實現“南菇北移”和支撐這一規模的,是吉林益隆長白山實業有限公司作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的硬核實力——擁有2項發明專利、20項實用新型專利以及在國際上率先突破香菇液體接種技術。
幾年來,吉林順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背靠”益隆實業,產能不斷提升,今年11月,將沖擊單日產量120噸的新高峰。作為東北杏鮑菇產業的“壓艙石”,該企業的每一次產能躍升,都在重塑區域農業的競爭格局。
從“能種出”到“種得好、種得精”,技術突破讓食用菌產業在安圖大地上跳出了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桎梏。標準化的菌種培育、智能化的生產管控,不僅確保了杏鮑菇的品質穩定性,更為產業鏈延伸埋下了伏筆。
布局:從一根菌棒到一頂“藍帽子”,再到一座“蘑菇村莊”
作為吉林順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母公司,益隆實業的版圖擴張,從來不是簡單的規模復制,而是“全鏈條價值重構”的戰略實踐。
在龍井市東盛涌鎮平安村,“蘑菇村莊”景區里難得一見的內陸沙灘與安圖的智能化杏鮑菇生產車間遙相呼應——兩者相輔相成、互為促進,成為我州三產聯動的“試驗田”和企業將“蘑菇村莊”打造成中國食用菌第一品牌的重要突破口。
“別人砸錢做品牌,我們做品牌還能賺錢!”吉林益隆長白山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程明的話道破了“蘑菇村莊”的戰略“玄機”:不同于其他景點單純的觀光、游玩,這里的每一處設計都緊扣“蘑菇”這一核心IP,在潛移默化中加深人們對“蘑菇村莊”品牌的認知。景區成了品牌的“活廣告”,游客的口碑傳播讓“蘑菇村莊”迅速躍升為區域熱點,實現了“農業增值、旅游增收”的雙向奔赴。
這種融合絕非偶然,而是益隆實業“三產聯動”布局的關鍵落子:一產提供優質菌菇筑牢根基、二產深加工延伸產品形態、三產文旅激活消費場景,三者相互融合與賦能,讓“小蘑菇”迸發“大能量”。
在益隆實業的產品展示墻上,杏鮑菇的“破壁”與“變身”令人驚嘆:從初加工的鮮品包裝,到創新的“素板筋”零食、即食木耳果丹皮,再到帶有“藍帽子”保健食品標識的木耳荷葉降血脂產品,甚至還有食用菌免蒸米、健胃功能面條等食品和環保地板、PVC電線等新能源材料——四維產品矩陣的背后,是企業對“全產業鏈價值”的深度挖掘,以及杏鮑菇附加值的幾何級增長。
雄心:讓中國菌菇在國際市場擁有更多“話語權”
在吉林順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包裝車間,一條條自動化傳送帶載著剛采收的杏鮑菇“奔涌”向前。指尖翻飛間,工人將不同規格的杏鮑菇分裝至不同的周轉筐……
“現在,杏鮑菇日產量60噸左右,即采即裝,有的發往國內商超、工廠、大學食堂,有的發往周邊國家。”程明說,益隆實業既是東北地區最大的香菇、杏鮑菇生產基地,也是最大的出口基地,在美國、日本、韓國、英國、法國、西班牙等國家設有14家分公司,產品享譽海外,構建起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產業生態。
如今,從東北的生產基地到遍布全球的分公司,從“蘑菇村莊”的文旅場景到覆蓋全品類的產品矩陣,益隆實業走出了一條“產業筑基、融合拓界、全球布局”的發展新路,其制定的香菇菌種出口標準已成為全國行業執行標準,這也恰恰印證著,它的“野心”遠不止于此,而是要讓中國菌菇在國際市場擁有更多“話語權”。
從實驗室的菌種開始,到生產線的鮮菇,再到餐桌上的美食佳肴和零食、保健品,最終走進消費者的歡聲笑語里。益隆實業用實踐證明:現代農業的未來,不僅在于“種得好”,更在于“鏈得長”、“走得遠”——從東北黑土地到世界大舞臺,這條路上的每一步跨越,都在書寫中國現代農業在延邊大地上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