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由中國菌物學會主辦,中國菌物學會大球蓋菇產業分會、中國菌物學會菌物多樣性及系統學專業委員會、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內蒙古自治區食用菌現代農牧業產業技術體系、易菇網承辦,喀喇沁旗人民政府協辦的草腐型食用菌人工栽培技術與草原真菌多樣性研討會開始報到。參會代表陸續抵達會場酒店進行報到。
據了解,喀喇沁旗晝夜溫差大、空氣濕度高、負氧離子多,這種獨特的自然條件為發展林下經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美林鎮作為該旗林下經濟發展的重點區域,已建成10個赤松茸種植基地。全鎮赤松茸種植面積從最初的幾百畝發展到如今的2000余畝,較去年增長10%,每畝林地出菇量穩定在4000 - 5000斤,產值達4萬元,總產值突破8000萬元大關。
林地與菌菇的“雙向奔赴”,蘊含著當地獨特的生態智慧。赤松茸偏好林下陰涼濕潤的環境,林地恰好為其提供了天然的生長屏障;反之,樹下種植不占用耕地,秸稈還田能改良土壤肥力,菌菇生長過程中釋放的養分還可調節林地小氣候,促進樹木茁壯成長。這種互利共生的關系,不僅實現了“一片林子兩份收益”,還促進了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
會議期間,與會代表將圍繞草腐菌與草原真菌交流研討,還將前往大球蓋菇基地,參觀培養料隧道發酵場、林下種植基地、冷棚種植基地,并深入烏蘭布統草原進行真菌多樣性野外考察活動。會議的召開,不僅為草腐菌與草原真菌領域專業人士搭建了一個溝通交流的優質平臺,也將為當地食用菌產業發展注入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