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黃山區充分發揮自身林業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因地制宜開展天麻種植項目,力求實現林下生金、綠富雙贏的目標。
連日來,在太平湖國有林場眾家山山場,20多位村民在闊葉林下忙著對天麻窩子進行挖坑、擺柴、施肥、覆土、下種……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烏石鎮夏村村村民 蘇美華:我們種天麻半個多月了,女工每天工資大概140-150元。
天麻,作為中藥材中的“明星”,常用于小兒驚風,癲癇抽搐,破傷風,頭痛眩暈等,具有較高的市場價值,其林下仿野生種植模式不僅有效利用林間空間資源,還能減少對自然生態的干擾,實現“以林養藥、以藥促林”的良性循環。
無獨有偶,在黃山國有林場洋湖管護區,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皆是整齊排列的天麻窩子。目前126畝的種植計劃已完成55畝,剩下的部分將在清明前全部完成。
黃山國有林場副場長 吳啟德:目前每畝播種天麻子500斤左右,按照正常預估,今年10月底11月初開采,預計每畝產量1萬斤,按照市場銷售價12元/斤,每畝在12萬元左右。
據黃山國有林場副場長吳啟德介紹,之前林場也曾在林下種植過黃精。然而,黃精的生長周期較長,一般需要5到6年才能產生經濟效益。相比之下,天麻的優勢就十分明顯了,它可以實現當年種植當年采收,大大縮短了收益周期。基于此,后續林場計劃在現有基地內新建20畝零代天麻種子繁育基地,為每年的天麻種植提供充足的優質種子保障。
近年來,黃山區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積極探索林下經濟發展路徑,將生態保護與特色產業有機結合。此次天麻種植項目不僅盤活了國有林場閑置林地資源,還通過“國有+民企”合作模式帶動周邊農戶參與務工,促進農民增收。
太平湖國有林場副場長 曹林:這次天麻種植成功,在黃山區同等的海拔和土壤條件下就具有良好的經驗推廣作用。因為天麻種植一年,要間隔五年才能在同一個地塊再次種植,現在黃山區像這種同等海拔的山場資源比較豐富,可以大面積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