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蘑菇竟然有毒?看上去跟市場買的平菇差不多啊!”昨天上午,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白云山風景區進行現場宣教活動時,白嫩水靈、看上去很“純潔”的毒蘑菇白毒傘讓部分游客“跌了眼鏡”。
廣州每年3月至5月的悶熱潮濕都會促使白毒傘、灰花紋鵝膏等有毒野生蘑菇大量生長。今年廣州第一例毒蘑菇中毒事件發生在3月23日,白云山管理局一名28歲的男清潔工在白云山上采摘了野生蘑菇,回家煮湯喝后發生腹痛、惡心嘔吐,現在廣州市第十二人民醫院留醫,至今仍未脫離生命危險,懷疑致命白毒傘中毒的可能性極大。
毒蘑菇靠肉眼難識別
市疾控中心的專家提醒,坊間流傳的毒蘑菇鑒別方法都不可靠,所謂的“顏色鮮艷好看的、蘑菇蓋上長‘疙瘩’的才有毒”、“長蟲的、煮時不使銀器或大蒜變黑的沒毒”通通是錯誤的,部分毒蘑菇即使是專家都無法從外表識別,市民要做到堅決不采食自己不認識的、過于幼小或老熟、鮮艷的或已霉爛的野生蘑菇,對市場上銷售的野生蘑菇也不要放松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