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南腹地的泌陽縣,一朵朵蘑菇正悄然掀起一場農業生態革命。依托“三物循環”的“泌陽模式”,該縣以食用菌為核心,構建起一條從資源利用到富民強縣的綠色產業鏈,成為全國農業綠色轉型的典范。
在李玉院士主導下的河南省真菌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的基礎上,在中國菌物學會裸菌專業委員會和菌物多樣性及系統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張波等人組成的技術團隊傾力指導下,泌陽縣玉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積極探索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成功培育出玉木耳等新品種,同時還結合泌陽獨特的氣候資源,創新性地推出“三菌連種”模式:冬季種植低溫花菇,春季種植中溫玉木耳,夏季種植高溫鹿肚耳。這一模式不僅解決了傳統種植中的空檔期問題,還使大棚得以常年高效利用,農民全年有活可干,經濟效益顯著提升。通過推動食用菌產業鏈的標準化和周年化生產,泌陽縣不僅實現了農業的高效發展,還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剛采摘的草菇 攝影 萬慶麗 @中央國際總臺國際在線
與此同時,泌陽縣還通過資源循環利用,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種植大戶的秸稈回收為養殖大戶提供豐富的飼料,秸稈和養殖大戶的牛糞可以發酵生成菌菇養殖的原料,菌渣可以做有機肥還田,改良土壤、增加土地肥力,促進農作物生長。在我們河南泌陽,已經形成了植物、動物、菌物三物循環生產發展的新型農業模式——三物融合。”泌陽縣高邑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王勇介紹說。
夏南牛牛舍 攝影 萬慶麗@中央國際總臺國際在線
金針菇菌渣經過EM菌發酵后,轉化為富含蛋白質的牛飼料,直接反哺當地的夏南牛養殖業,形成了“菌棒—鮮菇—菌渣—資源”的閉環循環。這一綠色循環模式被納入李玉院士團隊榮獲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項目,成為全國食用菌行業綠色轉型的標桿。通過這種資源的高效利用,泌陽縣不僅減少了農業廢棄物的排放,還實現了農業與畜牧業的協同發展,進一步提升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繁忙的金針菇生產線 攝影 萬慶麗@中央國際總臺國際在線
泌陽縣的成功也離不開科技力量的深度支撐。李玉院士團隊與泌陽縣三物融合產業發展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已經在泌陽開展了三年的調查,共挖掘出260多種具有開發價值的菌物資源,其中包括5個泌陽特有新種,填補了全球菌種資源庫的空白。這些稀有菌種通過人工馴化,逐步實現規模化生產,為產業注入了新的動能,也為泌陽縣的農業生態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年來,泌陽縣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民增收為重點、以企業為龍頭,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大戶+農戶”的發展模式,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通過技術指導、市場對接和產業鏈延伸,當地農民實現了“種菇沒風險,技術有人教,銷路不用愁”的良性發展局面。依托“三物融合”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模式,不斷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和畜牧業轉型升級,加快現代高效農業發展步伐,打造出鄉村振興的典范和樣板,為全國農業綠色轉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整理自駐馬店廣視網、中央國際總臺國際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