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精準選擇食用菌作為“一縣一業”首位產業打造,堅持在規模上做大做強,在技術上攻堅突破,在模式上不斷創新——
初春時節,走進貴州省遵義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以下簡稱道真縣)隆興鎮浣溪村菌菇種植基地,一排排整齊的菌棚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棚內,菇農們正忙碌地采摘新鮮的香菇,空氣中彌漫著菌菇特有的清香。這些看似普通的菌菇,正悄然改變著當地農民的生活,成為鄉村振興的“致富傘”。
從“靠天吃飯”到“科技種菇”
“以前種地靠天吃飯,一年到頭也掙不了幾個錢。現在種菌菇,收入翻了十幾倍!”基地負責人李大姐一邊檢查菌棒,一邊笑著對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說。李大姐是土生土長的隆興人,多年前還是一名普通的農民,如今已成為當地菌菇產業的“領頭羊”。
李大姐的轉變,正是道真縣菌菇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位于道真縣隆興鎮的浣溪村,平均海拔1250米,素有“高山上的平原”之稱。這里土地資源豐富,海拔相對較高,雨霧天氣較多。自2016年以來,隆興鎮黨委先后到各地考察學習,找準發展食用菌的新路子,借助同輝食用菌有限公司入駐道真縣的機遇,主動請纓縣委、縣政府將食用菌產業扶貧示范園建在浣溪村花園壩區。
通過幾年的發展,園區菌菇產業逐漸走向了規模化、標準化和智能化。“我們引進了現代化的菌菇種植技術,采用智能溫控系統和自動化噴灌設備,不僅提高了產量,還保證了菌菇的品質。”李大姐向記者介紹。
同樣是在道真縣發展菌菇產業的貴州貴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過持續的科研投入,目前已實現了菌包制作和滅菌環節機器自動化操作,確保了菌包的均勻度和標準化。
在菌包生產車間記者看到,公司通過引入智能化生產線,對菌種進行精準培養,并對接種后的菌包進行全程監控。這些完成接種的菌包會被送入全智能控溫、控濕的培養房,為菌絲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待菌絲發育成熟后,菌包會被轉入育菇車間,經過長達50多天的精心培育,便可采摘上市。目前,該公司的菌包日產量已達20萬包,同時產出20萬斤鮮菇,生產流程穩定,經濟效益不斷攀升。
從“傳統農業”到“綠色經濟”
近年來,道真縣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推動食用菌產業的持續發展。在產業實踐中,科技、創新與環保三大要素緊密結合,相互促進。當地充分利用木材加工廠的邊角料和鋸木灰等廢棄物,經過精心處理,制作成優質的菌菇生產原料——菌包。這些菌包不僅為食用菌的生長提供了理想的生長環境,而且在采菇結束后,還能通過進一步的處理,轉化為生物質有機肥,為瓜果蔬菜的種植提供營養支持。這一循環利用的模式,既實現了資源的有效節約,又促進了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
菌菇產業的崛起,不僅為農民帶來了財富,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與傳統農業相比,菌菇種植具有周期短、效益高、環保等優勢,是典型的綠色經濟。
“菌菇種植不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可以利用廢棄的農作物秸稈作為原料,既環保又經濟。”李大姐說。基地還通過循環利用菌棒廢料,生產有機肥料,進一步降低了成本,實現了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此外,菌菇產業的發展還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繁榮。在道真縣,菌菇加工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生產出菌菇醬、菌菇干、菌菇粉等深加工產品,進一步提升了菌菇的附加值。
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
菌菇產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和產業鏈的完善。近年來,道真縣精準選擇食用菌作為“一縣一業”首位產業打造,堅持在規模上做大做強、在技術上攻堅突破、在模式上不斷創新。成功探索出“縣域工廠化”和“抓兩頭帶中間”生產經營模式,推動道真縣食用菌產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實現了“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現如今,“西南菌都·道真菌菇”產業名片越發鮮亮。
“大家一起種菌菇,不僅技術有保障,銷路也不用愁。”村民李建維說。去年通過種植菌菇,他的收入超過了10萬元。
截至目前,道真縣已建成食用菌科創中心1個、制棒中心1個、工廠化生產集聚中心3個、食用菌產業園區10個、蘑菇農莊43個、標準大棚2316個,培育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各1家,輻射帶動2000余戶12000余人持續穩定增收。2024年,累計投放菌棒1.9億棒、產值達到7.5億元。
菌菇產業的蓬勃發展,不僅讓農民的錢包鼓了起來,也讓鄉村的面貌煥然一新。在道真縣,許多村莊通過發展菌菇產業,修建了新的道路、學校和衛生所,村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菌菇產業不僅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還讓我們的家鄉變得更美了。”村民李生花有感而發。小蘑菇,大產業。菌菇產業的蓬勃發展,不僅撐起了農民的“致富傘”,也為鄉村振興描繪了一幅美麗的畫卷。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菌菇的故事還在繼續,未來的篇章將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