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城口大巴山林下天麻迎來采收季。最近,該縣周溪鄉龍豐村的村民每天都穿梭在山林間,忙著采挖、分揀天麻。
攝城口地處大巴山腹地,森林面積359萬畝,是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近年來,當地積極推進林權制度改革,依托國家儲備林建設平臺公司城口縣林業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林開公司”)開展林地收儲,推動“國儲林+林下經濟”建設。
截至目前,全縣共建成林下規范化仿野生栽培天麻基地5000畝,建成投產了天麻初加工基地,形成集鮮天麻種植、洗選、晾曬、切片加工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條。
因地制宜 林地種上5000畝仿野生天麻城口大部分林區都位于海拔上千米的山上,獨特的土壤氣候非常適宜中藥材生長。在提升森林質量的同時,城口縣不斷轉變發展方式,利用林下空間仿野生種植天麻藥材,提高林地生產力。
“天麻主要靠吸收蜜環菌菌絲生長,林地間的雜木枯枝正是制作菌棒的原料。”龍豐村村支書楊鵬說,一開始,村民并不認同,特別是一些上了年紀的村民思想保守,不愿意開拓創新,每次林開公司清理林間雜木時,都會有村民前來阻止。
“這些都是我家的樹,你憑啥子砍它。”村民們將工作人員團團圍住,要當面理論。楊鵬等村干部就挨家挨戶做工作,由黨員干部拿出自家林地帶頭種植。
2021年,首批試種的天麻迎來收獲,一斤鮮天麻賣出了18元的好價,每畝地收入3萬元左右。
有了樣板示范,村民們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態度也發生了轉變。短短幾年,城口縣林開公司就在龍豐村種植了2700畝林下仿野生天麻。
“以龍豐村為試點,我們不斷擴大種植規模,目前已在全縣發展起5000余畝仿野生天麻。”城口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說。
圍繞推動“大巴山藥谷”建設,城口縣已發展起天麻、淫羊藿、大木漆等林下復合產業,每年僅支付給國儲林項目區的林地流轉資金就高達3000萬元,惠及當地1.7萬余農戶。此外,通過營林生產,城口縣還累計帶動林區農民務工75萬人次,為村民增收8400余萬元。
城口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說,接下來還將積極推進森林可持續經營,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調動各類社會資本參與林農集約經營,著力形成政府推動、市場主導、全民參與、合作共贏的森林可持續經營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