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公主嶺市陶家屯鎮馬家店村智慧農場,一望無際的玉米郁郁蔥蔥,玉米行間,一朵朵平菇點綴其中,工人們正忙著采摘、稱重、裝箱、搬運,一派繁忙景象。“目前已經出了的蘑菇有平菇和雞腿菇,其他的蘑菇大概是在9月中旬會陸續長出來。經過對平菇的測產,每畝產量在500公斤~600公斤之間。”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介紹說。今年,智慧農場中“米菇立體間作”模式種植面積達到70余畝,在公主嶺市推廣面積近300畝。
有經驗的農民都知道,以往施農家肥時,常常會在田間發現自然生長的雞腿菇,科研人員正是利用菌類喜歡長于陰濕地的特性,在玉米行間為菌類創造出仿自然生態的生長環境。玉米的遮陰保濕與菌類喜陰喜濕相適應,二者形成互補,實現糧菇雙收。同時,秸稈基質化作為食用菌的培養料,實現了養地、增收、變廢為寶一舉三得。“玉米正常收,蘑菇一畝地能收入5000多元,這樣一年能多收1萬多元。種蘑菇時,我們施的是有機肥,玉米產量也能提高5%~20%。”公主嶺市朝陽坡鎮的村民們高興地介紹說。
據介紹,利用米菇立體栽培技術,在玉米寬窄行的寬行中種植蘑菇,菌絲會為玉米根系提供有機碳、全氮等需要的營養物質,使玉米增產。而在更接近自然生長狀態下長出來的蘑菇,無論是風味還是口感也更接近野生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