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龍江墾區,新時期北大荒人以端牢“中國糧食,中國飯碗”為己任,繼續弘揚新時期北大荒精神,探索“小微農場”盈利模式,書寫新時期的山鄉巨變。
在思變中求索
慶陽農場在北大荒墾區是一家最小又最早的農場之一。說它最小,是因為慶陽農場土地面積只有12萬畝,低洼地就占去了2.1萬畝,可耕面積8萬畝。慶陽農場雖小,但它卻是北大荒精神的發源地之一。李在人、劉岑的北大荒第一犁在這里開犁、起步、出發,成為北大荒博物館里珍藏的第一犁。
如何書寫新時期的新山鄉巨變,如何創新北大荒農業的新思路,農場黨委書記、董事長胡旭東到任后,第一時間帶領班子成員深入十八馬架、渠首、二隊、四隊實地踏查驛馬河、亮珠河流域,尋找新山鄉巨變的契機。
以稻治澇中最大的收益是以稻為本。但由于水稻在市場價格上的忽高忽低,生產資料的大幅度漲價,這些年,慶陽農場并沒有在水稻上得到太大的實惠。
為此,慶陽農場下決心改變現狀,尋求新的突破,讓種植農業有了新花樣、新品種、新品牌。發展黑水稻種植,雖不是胡旭東的初衷,但在他的帶領下,慶陽的黑米深加工,加上毛木耳種植,讓慶陽農場有了新發展。
在求變中開拓
這兩年,慶陽農場與和糧農業、銀鷺集團多家省內外龍頭企業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持續擴大黑米的收儲與加工能力。與哈爾濱商業大學、陜西雙亞集團等科研院校及食品企業聯手,開發推出黑米糊、黑米煎餅、黑米鮮面和黑米鍋巴、黑米食醋、黑米酒、黑米茶等一系列黑米食品,遠銷全國各大市場,并逐步向海外市場拓展。
如今,慶陽農場黑米產業蒸蒸日上,場縣共建一體化讓區域性黑稻種植面積超過6.6萬畝,并帶動農場周邊七個鄉鎮種植黑稻突破了45萬畝,農場扶持技術、種養殖人員培訓、田間深層次管理、生產資料的后續儲備等,讓區域內80%的原糧高效回運農場加工、銷售,慶陽農場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黑稻種植核心區。2020年至今,慶陽農場逐漸完善、配備黑米加工設施,技術先進的2.5萬噸倉儲庫房、日處理500噸原糧烘干設備和日加工300噸精米的生產線,以及一支由40名農技骨干組成的黑稻科技服務隊伍,已經成為北大荒黑稻產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品黑米美味,贈營養健康。慶陽農場還同哈爾濱商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合作,推出了五彩糙米、黑米糊、黑米涼茶等衍生產品,其特色產品黑米煎餅、黑米食醋、黑米酒等供不應求。
在新變中崛起
慶陽農場注重細節,注重小中求變。一個“小”字,帶來大發展,大變化。新山鄉巨變中的慶陽農場,一袋袋毛木耳,成為北大荒新時期生態種養殖業一個新亮點。
農場通過黨委帶動、支部聯動、黨員推動,盤活閑置廠房3687平方米、養殖大棚28棟,為農場增加資產租賃收益50萬元。利用10棟水稻育秧大棚復種毛木耳8萬袋,生產毛木耳(干品)8噸,實現產值17.6萬元。
慶陽農場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孫立成介紹:“毛木耳的營養成分與黑木耳極其相似,毛木耳粗纖維含量較高,這些纖維素對人體內許多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和代謝有極佳的促進作用。”慶陽農場通過小小的毛木耳種植,有效地利用和轉化秸稈資源,減少焚燒秸稈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同時廢菌包還可作為有機肥料培肥土壤,既可創造經濟價值,又可實現循環持續發展。
慶陽農場黨委通過考察調研,抓住毛木耳成本低、市場好、帶動快、效益高的優勢,巧打農業生產“時間差”,利用水稻育秧大棚復種毛木耳,促進特色產業提檔升級,明年二次利用全場水稻育苗閑置大棚將達到1000多棟,總產值可達400萬元,傾力打造北大荒“南菌北種第一場”。通過與東北林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等高校及黑龍江食用菌協會合作,構建技術聯動交流平臺,讓毛木耳成為北大荒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北大荒慶陽農場的山鄉巨變,雖然剛剛起步,但是他們有北大荒第一犁的精神,不甘人后,敢為人先,黑米和毛木耳產業讓他們找到了發展、創新的突破口,“小微農場”已經走出了困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勇氣,向著效益最大化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