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虧了駐村第一書記幫忙想辦法,讓2萬多斤滯銷的香菇有了出路,不然我們這一年都白忙活了!”盼來了香菇的銷路,札薩克鎮壕賴柴達木村的菇農楊樹喜緊皺的眉頭終于舒展開來,對著幾名駐村第一書記連聲道謝。
48小時,2萬余斤滯銷香菇銷售一空!這期間究竟發生了什么?
原來,7月15日晚,“伊金霍洛發布”微信公眾號發布一則《急急急!2萬余斤“干灘香菇”滯銷,村民盼各界人士施援手!》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香菇滯銷,不僅讓菇農犯了愁,更急壞了他們身后的駐村第一書記。
為幫助本地農戶打開銷路,7月18日,旗委組織部包聯駐村工作協調服務中心、旗發展改革和科學技術局在札薩克鎮壕賴柴達木村聯合開展了一場愛心直播助農活動。
烈日炎炎,走進札薩克鎮壕賴柴達木村香菇種植基地,一排排菌袋排列整齊,香菇長勢喜人,村民們小心翼翼地采摘、分揀、裝袋,一派繁忙景象。
“伊金霍洛旗氣候溫和、水源優質、空氣清新,天然適宜菌菇生長發育。”“各位同事、朋友,有空過來看看,壕賴柴達木村出產的‘干灘香菇’芳香肉厚,口感鮮嫩爽滑。”“香菇燉雞、香菇油菜,在食用時可以作為主料,也經常被用來搭配雞肉、牛肉做輔料。”……香菇大棚內,11位駐村第一書記變身“帶貨主播”,一邊在香菇架間往來穿梭,一邊對著鏡頭賣力地向粉絲介紹香菇品相和生長環境。
“這些農產品的品質都很好,就是賣不上價,人工費用比菇價高,沒人愿意來收。”壕賴柴達木村駐村第一書記呼偉在得知“干灘香菇”滯銷消息后,第一時間到菜場、商超、企業摸清農產品需求,希望打通銷售渠道,讓“滯銷”變“直銷”,最大限度減少菇農們的損失。
摸清情況后,相關單位迅速打通三種銷售渠道:一種在企事業單位內部,通過微信、短信、電話和朋友圈推薦等方式,積極推廣農產品;一種是通過“互聯網+助農”,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到現場幫助菇農開展農產品銷售;另一渠道則是建立菜場、商超、企業與農產品原產地新型供銷關系,保障“菜籃子”供應。
據統計,此次行動幫助菇農銷售“干灘香菇”12900斤,價值64500元,農戶自銷7000余斤,2萬余斤滯銷“干灘香菇”已全部售出。
“群眾利益無小事。群眾的需求,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旗委組織部包聯駐村工作協調服務中心副主任楊曉軍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將進一步整合資源優勢,做優做強電商平臺,不斷強化農特產品產銷對接長效機制,促進小生產與大市場對接,讓農產品產得出、賣得掉、賣得好。
丨來源:伊金霍洛旗融媒體中心(郝媛淵 寶音圖 屈倩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