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記者來到位于廣饒縣花官鎮楊王村的廣饒縣榮泰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年產量1500噸的現代化全自動杏鮑菇生產項目車間里,記者看到3米多高的菇架上,潔白的杏鮑菇正爭先恐后地從菌棒里涌出。
杏鮑菇生產車間。
“眼下我們每天出菇4噸左右,產品批發價格是3元多。有5成的產品,通過盒馬鮮生、拼多多、美團等線上渠道銷售,其他的都通過當地和濰坊的大型超市及中小批發商銷售。” 花官鎮楊王村黨支部書記、合作社負責人王紅亮說。
除了杏鮑菇的生產,讓王紅亮更滿意的還有生產完杏鮑菇的報廢菌棒,可以進行有效的二次和三次利用。“我們合作社一直堅持發展循環農業,先以當地廢棄的玉米芯為原料,加入麩皮、豆粕、甜菜粕等制成杏鮑菇菌棒。在生產完杏鮑菇后,廢棄菌棒被去除包裝袋埋入土中,進行靈芝菇生產。兩次出菇后,菌棒會被原地打碎,成為還田的有機肥。” 王紅亮說,眼下農戶買一袋有機肥要60元左右,每畝大棚能使用幾噸的廢菌棒。
走進合作社的靈芝菇大棚,蘑菇的香氣撲面而來。“我們從南方引進種植了靈芝菇,由于口感好、營養豐富,在市場上供不應求。眼下使用廢棄杏鮑菇菌棒進行生產,每個菌棒能生產1斤半左右的靈芝菇,效益在5元左右。”合作社技術員溫龍志介紹道。
“原來我們的杏鮑菇廢棄菌包直接作為有機肥的原料銷售,價格在一百來塊錢一噸。現在利用起來進行二次出菇,產值提升了十幾甚至二十倍。”溫龍志說。
據王紅亮介紹,利用杏鮑菇廢棄菌包種植靈芝菇的技術在東營市內尚屬首創,通過實驗種植,目前已具備大規模推廣的條件。同時,合作社還吸納周邊30多位農民家門口就業,帶動年人均增收3萬元以上。他表示,下一步,他們會把技術分享出去,帶動周邊村莊發展食用菌產業。
靈芝菇生產大棚里,村民在采收。
該縣還扶持設立廣饒縣瀚海科技有限公司作為全縣秸稈儲運示范點,對農作物秸稈、尾菜、農副產品加工廢棄物等利用生物技術進行無害化處理生產有機肥。并連續5年出臺政策,設立秸稈還田專項資金,按照50元/畝的標準對玉米(高粱)、小麥秸稈、蔬菜還田給予財政補貼,累計發放秸稈還田財政補貼7000余萬元。同時,堅持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園區化發展方向,推廣“畜沼果”“畜沼菜”等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引導30余家養殖場與周邊的農場、大棚建立種養結合對接機制,實現畜禽糞污還田消納,實現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
廣饒縣大力發展綠色循環農業,積極探索農業生產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途徑,通過推廣先進種植加工技術,對廢棄物進行梯次利用、吃干榨凈,形成了“資源——產品——農業廢棄物——再生資源”的高效循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