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三月,漳州薌城區天寶鎮田寮村,橫跨村口的高速高架橋下,整齊地排放著一間間類似集裝箱的房子,這是“移動智慧菇房”,村民們正在采摘一簇簇秀珍菇。
天下美蕈出漳州!漳州食用菌種植歷史悠久,蘑菇產量、加工量、出口量一直位居全國第一,素有“中國蘑菇之鄉”美譽。
近年來,漳州探索創新“移動智慧菇房”食用菌產業發展新模式,充分利用農業閑雜土地,設置“智慧方艙”——移動菇房,調動農村閑散勞力,提高農民收入,助力鄉村振興。
“智慧方艙”里種蘑菇
食用菌是指子實體碩大、可供食用的蕈菌,通稱為蘑菇,古人稱為蕈。漳州自古就產各類香蕈,在《大明漳州府》、清本《漳州府志》“物產”及“土貢”章節中,都有許多記載。經過多年發展,食用菌產業成為漳州九大特色產業之一。
“傳統的食用菌種植是粗放式的,在簡易的草棚和大棚里進行,讓蘑菇按照季節規律自由生長,這種生產方式不僅產量有限,也降低了抗市場風險能力。這幾年,已有越來越多的菇農抱團成立合作社,以工廠化生產的特色優勢破解這些難題,逐步把食用菌種植做成大產業。”天寶鎮田寮村綠田園食用菌合作社總經理洪海碧說,綠田園食用菌合作社已有成熟的工廠化生產食用菌的經驗和技術,并在工廠化的基礎上探索小而精的“移動智慧菇房”新模式。
蜿蜒的甬莞高速公路正好從田寮村邊上經過,這一段剛好是高架橋路段,在村頭的高速公路高架橋下形成一段閑置空地。于是,田寮村與綠田園食用菌合作社合作成立云佳安生物科技公司,利用這塊閑置的地方放置一些“移動智慧菇房”。
“今天這箱秀珍菇成熟了,可以采收了。”在現場,菇房管理者肖松溪操控完箱外的智能表,打開箱門,一簇簇秀珍菇如花似玉,菌蓋邊緣內卷,這是出菇的最佳時機,他便招呼工人抓緊采摘。
這些“移動智慧菇房”由田寮村和蘑菇企業福建云佳安生物科技公司共建共享,并租賃給農戶,企業制作的菌包賣給農戶后,為農戶免費提供栽培技術指導,農戶只要負責出菇管理、采收及承擔相應電費即可開展秀珍菇栽培。出菇后,企業以穩定的價格回購產品,農戶不用承擔市場風險。
“利用智能化控制系統控制秀珍菇不同生長階段所需的光照、溫度、濕度、二氧化碳含量等參數。通過手機App,農戶可以實時監控食用菌生長過程,控制出菇時間。”洪海碧說,相比傳統種植模式,“移動智慧菇房”生產出來的食用菌抗病率強、產量更高、質量更好。
“方艙”年凈利潤高
目前,薌城區的這些“移動智慧菇房”可以栽培秀珍菇、黑皮雞樅菌等多種食用菌,優質菌包出菇時間由原60天縮短至7天,時間縮短90%,產量提高10%。
“不僅可以整合利用閑置土地,采用集裝箱智能養菇,出菇時間較快,這就需要人手采摘,可帶動村里閑置人員或者老人就業。”田寮村黨支部書記戴萬金說,有些老人或者閑置人員不方便外出打工,“移動智慧菇房”可以提供就業機會。
去年初,村民肖松溪承包管理16間“移動智慧菇房”,自己當起“廠長”。“這些‘移動智慧菇房’是向企業‘租’的,繳納押金便可以使用。買進優質菌包后,企業會提供技術指導,菇成熟后,企業以一口價回收,這樣風險能大大降低。”他笑著說,經近一年來的努力,收益還不錯。
“我們化整為零,把生產廠房轉移到農戶家門口,并兜底收購價格,讓農戶吃下定心丸。”洪海碧說。
據了解,以栽培秀珍菇為例,一間24平方米的“移動智慧菇房”,每個周期7天可出菇1300袋,全年產量約1.95萬公斤,產值23.4萬元,增產增收效果顯著。薌城區已通過村企共建、跨村聯建定制68個“移動智慧菇房”集體租賃給企業運營,企業以0元租金讓利給菇農管理,每個菇房年凈利潤7.8萬元。
“通過鼓勵引導村企合作,今后可創新發展以移動智慧菇房為載體的‘庭院經濟’。”薌城區農業農村局局長陳志福說,這些“移動智慧菇房”的聯農帶農新模式,不僅實現了企業與農戶的優勢互補,達到農企共贏,企業有效益、農戶有收益,還實現了食用菌工廠化栽培規范化管理、標準化生產,有力促進薌城區食用菌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有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