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天麻的加工和銷售卻正是火熱。記者近日驅車來到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下堡坪鄉,只見這里的加工企業正對天麻進行篩選、清洗、蒸煮、分級,來自天南海北的天麻商販操著不同的口音和麻農商談交易。
地處鄂西山區,并沒有格外顯著的區位優勢,但下堡坪鄉卻實現了天麻生意“賣全國”,秘訣何在?
“別看下堡坪鄉地處山區,這里的天麻在藥材圈子里名氣可不小。”下堡坪鄉黨委書記劉勇說,2023年全鄉產鮮天麻1萬多噸,銷往云南、貴州、浙江、安徽、廣東、四川等地。高峰期,全國近三分之一的干天麻從這里中轉。
龐大的銷售網絡是天麻“賣全國”的重要支撐。當地統計,目前常年活躍在各地的下堡坪鄉商販有500余人。在云南、安徽等地,有200多個下堡坪鄉天麻商鋪。下堡坪鄉地處北緯30度附近,平均海拔約850米,群山連綿、資源匱乏。劉勇說,老百姓長期靠山吃山,不過,“條件越艱苦,山里人吃苦耐勞的韌勁就越足”。
天麻,成了下堡坪鄉“換道超車”的突破口。
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適宜天麻生長,自20世紀70年代起,下堡坪鄉開始種植天麻。此后,隨著宜昌市及夷陵區推動地方特色經濟發展,大力發展“低山的柑橘、山腰的茶、山頂的藥材和天麻”,當地天麻種植戶越來越多,產業發展明顯提速。
科研支撐,是“下堡坪天麻”實現“賣全國”的另一秘訣。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下堡坪鄉分中心主任譚克華說,天麻以前生長在山林里,但隨著產業規模壯大,當地在推廣人工種植時,產量低、質量差等問題接踵而至。為改良天麻品種,下堡坪鄉與科研院所合作,經過不斷探索,培育出抗性強、品質好、產量高的烏紅天麻品種,同時生產出天麻生長所需要的萌發菌和蜜環菌。
“一種兩菌”俏銷全國。譚克華說,烏紅天麻適宜田間種植,可大范圍推廣。下堡坪鄉推動天麻“下山進田”,不僅在本地種植近5000畝,還在云南等地發展了2000多畝。
天麻產業不斷發展,使得“下堡坪天麻”這張名片在全國得到了高度認可。“我們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天麻加工技術,這里的天麻品質好,價格也能比其他地方高。”劉勇說。
隨著鄉村振興持續推進,天麻產業引來一批返鄉創業能人。今年50歲出頭的張廷龍就是其中之一。2015年,在外小有成就的張廷龍回鄉創業,把鄉里的天麻種植大戶聯合起來,成立農業聯合社,創辦電商產業園,不斷孵化電商人才,拓寬電商銷路。目前,電商產業園共培育出3400多家線上店鋪,2023年線上銷售額突破5000萬元。
從菌種生產、天麻種植,到加工、銷售……天麻生意經成為推動當地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目前,下堡坪鄉有麻農5000余戶、天麻加工銷售主體200多家,全鄉近八成的農戶從事天麻相關產業,天麻產業年產值近10億元。
“為了進一步壯大天麻產業,下堡坪鄉正在建設三峽中藥材產業園。”劉勇介紹,產業園規劃占地面積200畝,計劃投資5億元,由天麻產業服務中心、產品加工廠房、交易中心等設施組成。產業園建成投運后,將推動當地天麻產業集群化發展,著力打造長江中上游道地藥材初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