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是人類重要的食物來源,并極具保健價值,是“周期短、見效快、收益高”和“點草成金、變廢為寶”的綠色產業,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是新時代遼寧打造現代化大農業發展先行地不可或缺的重要產業。
遼寧省政協委員、省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長張鵬向記者介紹,遼寧省豐富的林木、秸稈等原料資源和相對冷涼的氣候條件為食用菌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基礎條件。2022年全省食用菌產量138.69萬噸,產值126.83億元,在遼寧農業產業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全國食用菌重要產區,優勢特色菇種為“一草兩菇”,即蛹蟲草、滑菇和伏季香菇。遼寧是中國野生蛹蟲草最早發現地,規模化栽培技術發源地和傳播地,是全國蛹蟲草原料最大集散地,年產鮮品約8萬噸,約占全國70%;遼寧是國內滑菇栽培起源地和主產地,高峰期栽培量達3億袋;遼寧還是伏季香菇重要產區,產量居全國第3位。
但是遼寧的優勢特色食用菌優勢地位受到挑戰,如蛹蟲草生產受北方內蒙高品質蟲草、南方工廠化鮮草等沖擊,市場占比和比較效益不斷下降;滑菇生產規模顯著下降并向外省轉移。同時面臨諸多問題影響食用菌產業發展。為鞏固發展遼寧優勢特色食用菌產業,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此張鵬在參加遼寧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時提出如下建議:
——切實加強資源投入,做強“菌種芯片”
長期深入開展資源收集與保育,進行育種技術攻關,選育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香菇、蛹蟲草和滑菇新品種。加大蛹蟲草、賓王菇、黑松露等遼寧特色野生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力度;盡快恢復食用菌品種登記備案制度,給予品種合法的身份認定,提高育種者積極性;鼓勵科研單位與企業相結合選育新品種,加快食用菌現代種業發展。
——落實扶持政策,推動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
加大政策支持,在菌種培育、種植技術規范、生產信息化管理、末端菌棒處理等環節加強科技應用。支持食用菌生產企業、農民合作社等主體改善設施設備條件,提升設施化生產水平。研究出臺相關補貼和保險政策(特別是菌種保險),扶持產業發展同時增強產業抗風險能力。
——延伸產業鏈,提升市場競爭力
推進食用菌標準化、產業化生產,提高生產經營水平,通過優質高產增強市場競爭力和抵御風險能力。同時,推動食用菌產業由一產向二、三產業延伸。引進培育一批市場競爭力強的食用菌生產、加工企業,開發以食用菌為原料的功能性食品、美容產品和藥品等,提高附加值和綜合效益,推動食用菌產業“接二連三”,開發多功能農耕文化體驗,打造集賞菇、采菇、食菇、種菇(體驗)為一體的蘑菇農場。
——推進標準化專業化生產,強化品牌建設
將標準化生產作為全省統一質量、建設品牌的前提,按照“有標提標、無標建標、按標生產”原則推動食用菌生產全過程標準化,同時推進產供銷一體化,實現高產、高效、優質、低耗。支持有條件的生產基地適時加快數字化轉型,構建產業鏈上下游和跨行業融合的數字化生態體系。同時,找準地域食用菌特色,打造遼寧食用菌區域品牌。
——組建遼寧省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增強科技支持
加強食用菌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構筑產業人才新高地;引進培養高端領軍人才,開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先進應用型技術轉化。建立產業技術體系,構建多渠道技術支撐系統;支持在高素質農民等培訓中安排食用菌相關課程,發展完善相關協會組織,大力培養一批接地氣、用得上、有真功的食用菌專業技術人才(鄉土人才)。
——加強科普宣傳,助力產業發展
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和社會組織利用媒體、科普基地等平臺開展食用菌營養保健價值、生產栽培和野生菌等科普宣傳,增強公眾對食用菌的認識,營造食用菌消費和合理利用的良好氛圍,引導消費習慣。同時,講好遼寧特色食用菌故事,打造遼字號食用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