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滬郊廊下鎮近日舉辦的“蘑菇小鎮”建設專題研討會上了解到,目前,廊下鎮內已集聚28家蘑菇生產單位,98%以上實現工廠化種植,年產值2.35億元,畝均產值達到200萬元,成為名副其實的“蘑菇小鎮”。
研討會上,與會食用菌產業領域的專家和企業家代表們以“蘑菇小鎮建設”為主題,以食用菌產業行業交流為重點,共同探討食用菌產業新前景,探索食用菌發展新路徑,走出具有廊下特色的食用菌產業未來發展之路,為廊下、金山乃至長三角地區的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破題。
據悉,今年8月,由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共同公布首批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名單,金山區廊下鎮(食用菌)名列其中。近年來,作為全市唯一一家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市級現代農業園區的所在地,廊下鎮以食用菌為主導產業的發展路徑更加清晰,以現代工業化發展理念謀劃農業,不斷引進工廠化蘑菇種植模式,并帶動傳統合作社向工廠化轉型發展,已成為上海食用菌的主產區之一。
以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為例,其工廠化種植模式和配套技術始終走在全國前列,“聯中1號”蘑菇在第21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上獲得金獎,并與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合作,積極培育雙孢蘑菇新品種K6,實現菌菇種源從“依賴進口”到形成“自有菌種庫”。
合作社還建立了“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統一原料、統一技術、統一品牌、統一銷售,形成“三五牌”增收模式,并吸納從業人員600余人,包括40余名殘疾人,人均年工資性收入增加6萬元左右。
同樣主推工廠化種植模式的上海榮美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更是將木屑等農林廢棄物制成培養料生產杏鮑菇、海鮮菇、鹿茸菇等,產生的菇渣又可與水稻秸稈、畜禽糞便等一起由聯中合作社制成雙孢蘑菇的培養料,菇渣再用于有機肥還田,真正實現了從“農業垃圾”到“資源化利用”的生態循環,為蘑菇小鎮提質增效。
得益于龍頭企業輻射帶動效應,廊下鎮在建設蘑菇小鎮上打出科技創新、產城融合、種源突破、生態循環、共同富裕等“組合拳”,從單個蘑菇工廠到不斷壯大的蘑菇產業,“蘑菇小鎮”集聚效應持續放大,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初顯成效。
在研討會現場,廊下鎮光明村“蘑力鄉村”項目進行了路演。據介紹,該項目是由廊下鎮五位駐村第一書記牽頭組建的黨建引領產業振興共同體,領辦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經營項目,在滬郊率先開展黑皮雞樅菌產業化種植,結合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探索菌菇產業鏈、一二三產融合、農文旅結合的村級集體經濟增收新路子。
目前,在光明村試種的第一批實驗倉已成功培育出菇,計劃明年一季度建成年產8萬斤的黑皮雞樅菌小型智能蘑菇工廠,帶動村民在家門口致富增收。
“我們從以蘑菇為產業振興切入點起步的1.0版本,到蘑菇產業助集體增收、農民家門口致富的2.0版本,再到多元產業興旺、一村到多村、多村到全鎮的3.0版本,希望最終實現從‘蘑力鄉村’到‘魔力鄉村’的蝶變升級,建設最具經濟實力、發展潛力、鄉村魅力、強勁動力、幸福活力的鄉村。”廊下鎮光明村駐村第一書記金濤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