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農業科學院建設有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鄧子新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中小學勞動教育研學基地、食用菌研學基地等多個科普研學平臺,武漢試驗站承擔的投資1500余萬元、占地面積5.59畝的市級食用菌設施栽培及科研示范平臺(食用菌4號館)也于2022年啟動使用。為充分發揮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和農業科研事業單位的社會責任,武漢試驗站面向社會開展食用菌基礎知識科普,加強產教有機結合,開展中小幼學生科普、研學、勞動教育活動30余次,學生累計現場觀摩超600人次,學校聽課超100人次,通過系列活動不僅培養了青少年對農業科技的興趣,加強了青少年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同時增加了食用菌的消費潛力、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為助力鄉村振興打下基礎。
1 試驗站在武漢市漢陽區德才小學開展勞動教育
武漢市漢陽區德才小學是首批武漢市教育局勞動教育試點校,特聘武漢試驗站站長馬曉龍為勞動副校長。2021年,試驗站成員不僅指導師生在校內搭建了蘑菇大棚,還理論與實踐結合,指導學生們自己動手培育蘑菇,開展《多彩的蘑菇世界》、《幫蘑菇找朋友》、《虎虎的“菇”事》等多項特色勞動社實踐活動。在試驗站4號館建成后,該校更是于2022年5月27日組織了“農業科技”研學小分隊到武漢市農業科學院參觀學習,走進現代化菇房,感受蘑菇的奇特生長環境,讓同學們切身實地的感受到了現代科技的力量。
圖1 在武漢市漢陽區德才小學開展勞動教育
2 面向武漢艾兒思國際幼兒園開展研學活動
武漢農之興科技有限公司在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武漢市農業科學院技術支撐下,由武漢農業集團以“國企+合作聯社+民營企業”三方合作模式成立的珍稀食用菌生產企業,也是武漢試驗站的示范基地之一。為實現三產融合,完成產學研一體化,武漢試驗站聯合武漢農之興科技有限公司開辟了以“蘑菇”為主題的全流程農旅研學活動“武漢青春向上季·蘑力無限”。首批活動面向武漢艾兒思國際幼兒園,2023年3月28日至5月11日,共有409名幼兒園小朋友進入試驗站4號館享受蘑菇研學樂趣。活動中,小朋友們在試驗站成員的帶領下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和真菌細胞的差異,手繪顯微形態,直觀了解認識植物和真菌的不同。帶領孩子們參觀食用菌菌包的生產流程,為小朋友們繪聲繪色地講授科普課程《多姿多彩的蘑菇世界》。試驗站成員將多姿多彩的蘑菇孢子印整理成冊印刷出來,供小朋友發揮想象力繪制各種圖案。最后再帶領他們獨立動手完成了菌包制作。試驗站通過本次研學活動,以大球蓋菇為模型,向小朋友們介紹食用菌的基本知識,把大球蓋菇的好形象牢牢地刻印在了娃娃階段。
圖2 面向武漢艾兒思國際幼兒園開展研學活動
3 武漢市中華路小學到我站開展研學活動
2023年10月22日,湖北省農業農村廳某機構、武漢市農業科學院科技處組織100多名中華路小學四年級的師生家長到武漢試驗站食用菌4號開展了時長兩個小時的研學活動。活動中,食用菌科普知識講座、食用菌故事講述、食用菌工廠參觀、動手制作菌包等活動讓師生家長頻頻稱贊。
圖3 中華路小學來我站開展研學活動
4 聯合武漢愛莎國際學校開展公益項目研究
在武漢市農業科學院總農藝師、副院長錢運國的組織下,武漢試驗站聯合武漢愛莎國際學校開展食用菌公益項目研究。本項目具體方案由食用菌研究室策劃,涉及廢棄物再利用及菌物蛋白大健康等內容。外籍師生們對食用菌在環境治理和人類健康中展現出來的應用價值非常贊賞,愛莎學校通過自愿報名方式遴選8名外籍初高中生,并由2名外籍科學老師帶隊,根據試驗安排按時到農科院食用菌4號館開展試驗。本次項目非常受院所領導重視,項目進程全程拍攝。目前項目正在進行中,項目結束后將制作成公益短片進行宣傳。
圖4 聯合武漢愛莎國際學校開展公益項目研究
5 面向社會群眾開展食用菌基礎知識科普
武漢農科院每年均會舉辦鄧子新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科普大講堂和武漢種博會等大型宣講展示活動,借此契機,武漢試驗站策劃方案展示體系新品種新成果,向社會群眾科普食用菌的食藥用價值和生態價值。種博會期間,全國300余家種業科研院所和萬余名群眾到現場參觀,同期開展線上直播,2022武漢種業博覽會線上直播觀看人數高達80萬。2022年11月24日,由武漢市科學技術協會、武漢市農業農村局主辦的鄧子新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農業科普大講堂開講,試驗站成員講授《多彩的菌物世界》并錄制成片,并于2023年1月由“科普湖北”發表至《科普中國》線上平臺。政府領導、社會群眾現場參觀時除對食用菌的廢棄物再利用及菌物蛋白大健康應用價值、體系研發的“集中制包,分散出菇”新模式等成果大加贊賞外,還表達出了“野生菌是否比人工栽培食用菌營養價值低”、“有沒有農藥和重金屬污染”、“廢棄培養料和塑料菌袋會不會污染環境”、“能不能在家里種植蘑菇”等疑問,試驗站成員慎重進行了科學解答。
圖5 利用科普工作室和武漢種博會等平臺開展科普活動
6 成效及問題
武漢試驗在完成體系試驗示范任務外,盡可能在工作之余向社會民眾和政府官員科普宣傳食用菌在農業廢棄物再利用及菌物蛋白大健康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受到了農業部科教司產業技術處處長張文和湖北省農業農村廳總農藝師李宗友的高度肯定,體系和試驗站的工作得到了高度認可。以蘑菇為主題的研學活動和勞動教育在中小學生群體中受到了強烈歡迎,孩子們對食用菌的無論是食用、藥用還有生態價值展示出了濃厚的興趣,這對于未來食用菌的消費潛力、科研力量有重要積極意義。
在研學科普工作中經常遇到的一個被詢問的問題是:能不能像動物園或植物園那樣,也搞一個菌物園或者蘑菇科技館向社會開放呢?這樣大家隨時隨地都能見到各種各樣的蘑菇。目前的食用菌科研院所或企業科普展示廳的規模、數量顯然無法同動物園、植物園相比。此外有些市民反應,他們初接觸某種珍稀食用菌時會非常感興趣,但往往會因“廚藝不佳”導致做出來的蘑菇餐食味道不佳。這就出現一個問題,這種蘑菇給此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就很不好,會影響后續的選擇消費。這是一個值得引起注意的事情,在科普某種食用菌時,僅僅宣傳它好是不夠的,怎么樣讓人領略到好也非常重要。這些問題對于向社會推廣“一葷一素一菇”的飲食結構無法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