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昌平區史家橋村村委會大院里飄出陣陣飯菜香,科技特派員、北京農學會專家王云備好鍋碗瓢盆、油鹽醬醋,在戶外搭起了小廚房,幾種常見的食用菌,經過他的烹飪,變得香噴噴的。
現在各類干鮮食用菌十分常見,一些農戶也開始嘗試種植,但種出來的菌怎樣做出鄉村特色,是一個新課題。史家橋村村民施會蓮早早地來到村委會,坐在第一排等待開課。
雖然已有豐富的授課經驗,王云在每次開課前依然會認真備課。“各位大過節的來這兒一趟聽我講,肯定讓您吃美了。”他要授課的三道菜,食譜早已備下,現場邊做邊講。油炸平菇的面糊怎樣調才能更香脆,雞球燒香菇如何做出嫩滑口感,調味簡單的竹蓀湯怎樣體現出鮮美味道,這些秘訣他都傾囊相授。細致的講解伴著菜品的香氣,現場村民都聽得全神貫注,品嘗后更是贊不絕口:“一會兒回去就試試!”
得益于農業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現在,食用菌的栽培已實現了快速推廣。“常吃食用菌有益身體健康,大家多學個一招半式,通過小面積的食用菌種植來豐富餐桌,就是我們的初衷。”王云說。
為京郊各地找到致富的“鄉村味道”,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是王云十多年來努力的方向。從昌平栗蘑宴、素食宴到平谷大桃宴,他堅持在各村鎮奔波,探索用烹飪科技助力京郊農家菜實現品質升級。這邊剛下課,閑不住的王云就謀劃起了下一節課堂的內容,“明后天的課程都排好了,希望能讓更多人在這個長假中學到真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