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攝氏度的高溫天,傳統小農戶的菇棚里,已經抵擋不住炎熱停止生產。位于青浦區的彭世菇業,一個個百余平方米的生產空間內,活體菌菇家族們吹著舒適的空調、享受著特定的光照,齊刷刷地冒頭生長,等待成熟后直接送往餐桌。
收益高、周期短的菌菇行業向來不乏參與者。2012年前后,當彭世菇業囿于國外有限的發展空間,準備調轉槍頭發力國內市場時,不可避免地遭遇市場飽和的現狀。“如果還是按照傳統模式發展,我們只有死路一條。”這是公司總經理彭長兒當時的判斷。
企業開啟了轉型的背水一戰。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產品相繼入駐1600多家中高端餐飲店,占據7成以上細分領域市場,他們的摸索有了結論。
背水一戰
說起菌菇種植技術,作為“菇三代”,彭長兒是有底氣的。
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他的祖父——彭兆旺。20世紀70年代,在沒有資金支持的情況下,彭兆旺歷時10年,成功研究出“袋料菌棒栽培香菇”技術。在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的倡導推動下,這一技術迅速在國內發展開來,中國香菇產量在90年代直接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產銷大國。
到了彭長兒父親那一輩,規模化工廠化種植漸成風氣,他們看中了可觀的海外菌菇市場,開始將業務重心外移,進行菌棒出口以及技術輸出,服務國家多達20余個。
當接力棒傳到彭長兒手上,新的考題來了。眼看著海外發展空間愈發有限,與地方企業合作也遭遇不順,自身一度陷入負債千萬元的困境。
他萌生出重回國內的想法。然而,當時巨頭企業已經牢牢占據市場,中小菇廠很難開辟出新的空間。“要么等死,要么轉型背水一戰。”彭長兒意識到,正如自己的祖父以及父親那樣,唯有立足時代,持之以恒地創新,才能好好活下去。
活體菌棒,就是轉型的一大步,彭長兒也將其稱為“移動農業”。產品以活體方式呈現,在運輸的過程中依然保持呼吸,上桌后消費者即摘即食,口感鮮、體驗感強,還能帶回家繼續種植,產品的附加值大大提高。
“最早,我們在香港農場種植出售,一朵賣到了60港幣。”市場良好的接受度,給團隊打了一劑強心針,他們轉而向內地進軍。
推廣初期,在與一家火鍋連鎖品牌談合作時,為了獲得入場的機會,彭長兒主動提出免費提供產品進行試水。這一做法,遭遇了一些股東的不解和反對,認為是有去無回的砸錢行為。“但是,只有先讓別人了解并熟悉這一模式,培育出消費需求,才能有發展前景。”
令人欣喜的是,經過早期五年的探索,以及2017年之后的高速發展,彭世菇業的移動農業模式逐步獲得了市場的認可,活體菌菇、活體豆苗等產品,相繼走進1600多家中高端餐飲店。企業也從曾接近破產邊緣的小廠一舉突破,成為占據細分領域市場75%的佼佼者。
科技狂人
過去的幾年里,不少菇廠效仿彭世菇業種植活體豆苗,最后卻無奈退出。
原因很簡單,在自然種植條件下,菌菇屬于季節性產品,而全年不打烊的品牌餐飲店,需要不間斷的穩定供應。“我們生產的活體豆苗,占了海底撈供貨量的1/3以上。特別是在夏季,全國供貨量只有華東地區是上升的。”彭長兒不無驕傲地說。
背后的訣竅,就在于團隊完全自主搭建的植物工廠。記者現場看到,數百平方米的生產空間內,放置著多層立體架,一盆盆沾著水珠的豆苗,吹著舒適的空調,享受著特定的光照,即便是在高溫天,也舒展地生長著。
一般來說,搞農業種植的人,不太可能去做系統開發。而立志做綜合專家的彭長兒,主持及參與國家、市、區課題研究及建設項目已有21項,可以稱得上是“科技狂人”。
植物工廠看似構造并不復雜,但要在無先例可考的情況下,讓理想中的模式成型,能平衡各種變量,這是對能力的極大考驗。
將活體豆苗投向市場,彭世菇業就花了整整五年的時間。“我們從國內外收集了80多個種子,挑選出表現最優品種的同時,確定適合搭建植物工廠的設備部件。”
實驗室里,變量很多。比如光照,在紅色的燈光下,產出的豆苗口感較老。換成藍色燈光,產品形態有些不正常。紅藍混合之下,又造成能耗提升30%。多番比選后,團隊才最終擇定全光譜類型。
成本,也是關鍵。一旦它與產出不符,對于追求利潤的企業來說,技術就很難落地實施。基于此前積累的技術經驗,彭長兒帶領團隊深入研究軟硬件系統的構成,通風、光照、噴水等設備全部自行研發,在諸多相互關聯的變量里,尋找到最適宜的解法。
針對空調這一能耗大戶,團隊搭建起獨有的制冷系統,即建造700立方米的蓄水箱,通過夜間制冷把水降溫,白天借助管道冰水循環系統,與空調降溫相配合,實現溫控的目的,大大節約了能耗。
“獨立開發系統,節約了研發成本,整套系統的價格是市場價的1/3左右。”植物工廠的效益也很明顯。以2500平方米標準單元為例,它可將傳統工廠2300平方米的土地利用率提高至1.1萬平方米,用工數量從40人降至5—8人,用水量從日均80噸降至6—8噸,產能提升4.5倍,節能10%。
業態上新
曾經,青浦是上海菌菇種植第一大區。但因廢棄菌棒污染環境的問題,不少企業相繼退出。
效益和環境,是否可以雙贏?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彭長兒帶領團隊歷時5年,開展“廢菌棒制作有機肥種植盆栽豆苗”技術研究。
他們將林下出完菇的廢菌棒做成有機肥,種出了美味可口的菌棒料培豆苗。采摘后回收的豆苗根,又可作為菌棒的原材料,實現真正的變廢為寶,生態循環。目前,基地年產豆苗300萬盆,產值2880萬元,每年可消耗1000噸以上廢棄菌棒。
同時,彭世菇業利用閑置涵養林地開展林下食用菌種植。在青浦區練塘鎮東莊村的“蘑幻森林”,記者看到,靈芝、黑木耳等多個品種,在涵養林下生長著。這一季節性作物,借助植物工廠的生產能力,可實現全年“工廠化生產、林下出菇”。在種植區外,還設有“棚架吊袋”“菌菇現炸現吃”等趣味項目,即便是下雨天,游客也能盡興而歸。
林下經濟這一生態農業模式,不僅大量消耗當地林業枝丫材、稻草、茭白秸稈,有效處理了農林業下腳料,也為企業創造出新的增長點。
“目前我們菌菇種植的凈利潤大約是12%,而林下經濟今年可以達到30%,遠遠超過了一產種植。”彭長兒告訴記者,企業共有6個林下菌菇基地,總面積超過1000畝。僅東莊村的“蘑幻森林”,去年的效益就達到了300萬。
在他的帶動下,練塘鎮雙菱村、東莊村、大新村被打造成“產業樣板村”,畝產值達到2—5萬元,農民月工資收入4000至8000元不等。
“產業朝著縱深發展,既是形式所迫,也是發展必然。一開始靠特色,靠技術屏障,之后就要靠新的業態。”經過多年的努力,彭世菇業探索出一條“活體菌菇+林下菌菇”聯動發展的農業致富之路,獲得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級生態農場、國家級合作社示范社、全國三星級農旅園區等諸多榮譽。
如今,在研究菌菇深加工之外,團隊還“不務正業”,以菌絲和秸稈為原材料,借助獨創的液體工藝制作緩沖性包裝材料。
“它與傳統的泡沫箱成本相差不大,但防火性能更高。”雖然目前國內還沒有應用的迫切性,彭長兒仍然很有信心,“未來,這會是個很大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