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走進內蒙古自治區突泉縣六戶鎮永繁村食用菌種植基地,茂密的楊樹林中,一簇簇赤松茸如雨后春筍般從“秸稈被”中探出紅褐色的小腦袋,幾名工人穿梭林間,忙著挑選采收。
“從6月末開始,基地的30畝赤松茸便迎來采摘期,每天能采2000多斤,我們一方面吸引市民現場采摘,另一方面冷藏后銷往北上廣等大城市。”六戶鎮永繁村食用菌種植基地負責人修洪武高興地說,“從目前長勢看,我們的試種是成功的。”
赤松茸是一種高端野生食用菌,通身是寶。人工培育的赤松茸香味濃郁,營養豐富,食用起來口感對比其他菌類更加爽滑鮮嫩,且富含氨基酸及各種微量元素,深受市場青睞。
六戶鎮永繁村黨支部書記馬艷冬介紹,2022年以來,六戶鎮積極探索并引進赤松茸種植,通過冷棚種植先試先行,試種成功后今年逐漸擴大規模,延伸產業發展進行林下種植。
“永繁村利用當地的生態林打造食用菌種植基地,先后試種赤松茸30畝,村企抱團發展林下經濟。”馬艷冬告訴記者,赤松茸生長周期可持續2個月,預計畝產量可達4000多斤,按最低市場價每斤5元計算,收益在55萬元左右。
算完“經濟賬”,馬艷冬又算起了“生態賬”。“林下種菌的一大好處在于,它能幫助處理大量秸稈。”
為保護環境,秸稈嚴禁焚燒,而自然降解速率又比較慢,處置不當就可能對來年春耕產生影響。
“1畝赤松茸要用15噸秸稈。”馬艷冬說,赤松茸作為真菌,分解秸稈速率較快,幾個月下來,秸稈基本分解消耗完畢,轉化為菌菇和樹木生長的養分。
“這樣既實現了‘變廢為寶’,也避免了對農事的影響。”而且,馬艷冬發現,種有菌菇的樹林長勢普遍不錯。
馬艷冬計劃明年采取訂單種植的模式帶動周邊群眾種植,將赤松茸種植規模增加到100畝,同時,繼續發展大棚羊肚菌種植,確保種植多樣化、收益最大化。
赤松茸試種成功了,隨之參觀學習赤松茸種植技術的“新農人”絡繹不絕,來自吉林省洮南市萬寶鎮煤窯村的黨支部書記孟令利就是其中一位。
“通過考察,我們也準備著手引進赤松茸進行示范種植,帶領村民參與到林下種植產業中來。”孟令利信心滿滿。
近年來,六戶鎮積極探索林下經濟模式,基于豐富的林地資源開辟致富新渠道,主打林下菌菇種植的共贏種養殖合作社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眼下,合作社也迎來赤松茸出菇,鮮菇成熟,色澤艷麗、飽滿圓潤。十多名工人正在樹林里采收赤松茸。
據了解,赤松茸每年可以種兩季,每一季赤松茸種植都能為附近村民提供不少就業崗位。
共贏種養殖合作社理事長史立國告訴記者:“當地村民在赤松茸基地栽種、采收赤松茸,日均收入130元。”
據了解,該合作社共種植赤松茸50畝左右,年產量100噸,產值可達70萬左右,銷往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
這些年,突泉縣六戶鎮采用“合作社+基地+農戶”經營模式,帶領農牧民們走出一條林下“掘金”,生態富民的路子。
“我們六戶鎮林下經濟赤松茸種植項目,總的規劃是300畝,下一步,通過示范基地帶動,把這產業做大做強,讓老百姓實實在在地增加收入。”突泉縣六戶鎮副鎮長金英俊對林下種植赤松茸充滿希望。(完)